首页> 中文学位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出凝血因素研究
【6h】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出凝血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新见解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展开▼

摘要

目的: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高,是造成早产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存活患儿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目前的研究认为血管因素和血管外因素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关血管内因素(出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PT、KPTT、FIB、血小板参数等指标来前瞻性地研究部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对早产儿IVH发生发展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从基因角度探讨其可能发生的原因。 材料和方法: 选择2005.5~2007.5在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儿科住院,24小时内入住胎龄小于37周且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出生3天内头颅B超检查结果,分为出血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患儿须排除严重的先天性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和严重的凝血障碍性疾病。所有患儿在入院第2天查血常规入院第4天采血进行凝血三项(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对58例IVH早产儿和65例无IVH早产儿的凝血因子VLeiden(FVArg506Gln)和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变异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多态性进行分析。头颅B超由B超室的专职人员检测。对两组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基因型比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x2检验。 结果: 1.IVH组PT平均为16.75±2.03s,无IVH组为14.33±1.82s;IVH组APPT为54.43±5.58s,无IVH组为43.89±4.97s;IVH组FIB为1.89±0.44g/L,无IVH组为2.12±0.53g/L。经统计学分析,三项凝血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2.IVH组血小板计数为172.20±75.81,血小板平均体积为8.39±1.23,血小板比积为0.135±0.08血小板分布宽度为17.6±1.04;无IVH组分别为230.92±86.50,。8.07±1.46,0.188±0.06,17.3±1.08。IVH组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比积(PCT)与无IVH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3.IVH组与无IVH组均无FV基因G1691ALeiden突变发生。 4.IVH组有1例患儿存在G20210A的突变,胎龄为33周,出血为Ⅱ级;无IVH组则无G20210A的突变发生。G20210A的突变率为0.8%。 5.IVH组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的基因型频率TT为78%,TM为17%,MM为3%;M的基因频率为14%;无IVH组TT为89%,TM为11%,MM为0%,M的基因频率为5%。两组的TM、MM基因型频率及M基因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1.IVH早产儿存在凝血指标(PT、APTT、FIB)的异常,且重度出血较轻度出血更明显。 2.IVH早产儿存在血小板参数的异常。 3.FV基因G1691A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的突变不是本地区早产儿IVH发病的风险因素。 4.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本地区早产儿IVH的发生有关。 5.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M等位基因的分布与早产儿IVH的严重程度无关。

著录项

  • 作者

    梁志强;

  • 作者单位

    温州医科大学;

    温州医学院;

  • 授予单位 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
  • 学科 儿科学(新生儿)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林锦,林振浪;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新生儿出血;
  • 关键词

    早产儿; 脑室内出血; 出凝血因素;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