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路单节段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6h】

后路单节段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后路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评价后路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004年5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进行后路经椎弓根单节段内固定组与短节段内固定组,(1)短节段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24-48岁,平均年龄35.7岁;骨折类型按照Denis分类包括压缩型骨折12例:爆裂型骨折13例。致伤因素:高处坠落伤14例:压砸伤7例:交通事故伤3例:摔伤1例;术前侧位片示椎体前缘压缩占椎体高度比值25%一60%,后凸畸形Cobb’s角16°-29°。(2)单节段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37.6岁。骨折类型按照Denis分类包括压缩型骨折13例:爆裂型骨折10例;致伤因素:高处坠落伤13例:压砸伤6例:交通事故伤2例:摔伤2例;术前侧位片示椎体前缘压缩占椎体高度比值18%-49%,后凸畸形Cobb’s角14°-28°.两组病例术前诊断明确,术前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手术由同一组医师进行,术后由同一医师随访。 2、手术方法 (1)后路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组:全身麻醉,以病椎为中心显露3节棘突、椎板及椎间关节,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的上下各一个椎体,安装整套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自动撑开复位固定。 (2)后路经椎弓根单节段内固定组:全身麻醉,显露骨折椎及其上一节脊椎棘突、椎板以及椎间关节。在伤椎及伤椎上一个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其中正常椎体的椎弓根钉置入方向同短节段固定,伤椎椎弓根在矢状位上的置入方向根据个体骨折情况不同而与健侧终板呈不同的角度,根据术前在X线、CT片上所测的角度来确定,一般在5°到12°之间),调整、安装单节段内固定系统,用撑开钳撑开复位,拧紧螺帽固定。 3、术后随访项目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X线片和CT、MRI检查与随诊时的临床表现,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18.2个月。 4、统计学处理方法两组病例的相应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两组间采用t检验,百分率采用X2检验,显著性差异水平设定为0.05。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短节段组与单节段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术后及随访影像学观察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及椎管堵塞指数等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均存在进行性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后凸加重、椎管重塑等现象;两组疼痛评分在术后和术后3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短节段组与单节段组对上位邻近椎间盘退变在近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下位邻近椎间盘退变在近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还需要长期随访观察远期邻近椎间盘退变的速度. 结论: 经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近期治疗效果,术后疼痛较轻,远期效果较好,减少了椎体间节段融合及下位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恢复了椎体高度,矫正了后凸畸形,同时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