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食管下端肌间神经分布及苯扎氯铵毁损效果研究
【6h】

大鼠食管下端肌间神经分布及苯扎氯铵毁损效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主要仪器设备

主要试剂

前言

第一部分:大鼠食管下端括约肌肌间神经分布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第二部分大鼠食管下端肌间神经苯扎氯胺毁损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分析与讨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苯扎氮铵在消化道神经毁损动物模型中的应用现状

展开▼

摘要

目的:食管下端肌间神经发育异常或损伤可导致食管下端运动性疾患,如胃食管返流、贲门失弛缓症等,临床上需要有合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这些疾病。本研究通过正常SD大鼠食管下端肌间神经发育解剖学观察,及应用不同浓度BAC毁损大鼠食管下端肌间神经研究,试图为今后提供不同的食管肌间神经毁损模型,并为进一步开展与小儿LES肌间神经异常性疾病有关的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1.取出生后14天(P14组)和成年大鼠(Adult组)SD大鼠的LES及EB标本,固定后石蜡包埋。 2.蛋白基因产物9.5(P6P9.5)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评价LES肌间神经发育情况。 3.nNOS和AchE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评价LES氮能及胆碱能肌间神经发育情况。 4.建立五种不同浓度BAC溶液食管下端肌间神经毁损动物模型:清洁级SD大鼠(200-250g),按BAC浓度随机分组为:0.025%组、0.05%组、0.1%组、0.2%组、0.4%组及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每组40只。 5.食管下端肌间神经铺片研究,并进行NADPH-d酶的组织化学染色,三维观察肌间神经的毁损与恢复情况。 6.PGP9.5、nNOS和AchE免疫组化定性和定量分析各组BAC处理段神经元毁损情况。 结果: 1.成年鼠与P14幼年鼠(11.8±5.8个/横切面)相比,LES的神经元密度(6.6±4.1个/横切面)逐渐下降(P<0.01),神经元胞体增大(110.47±69.96μm2)、胞浆着色加深。但食管体部神经元的密度两者之间无明显分别。 2.成年鼠LES神经元的胞体最长径(Dmax)(20.41±7.56gm)、胞核最长径(Nmax)(7.36±1.27μm)与阳性神经元胞体面(Area)(110.47±69.96μm2)较幼年鼠增大;成年鼠的积分光密度(IOD)(36.80±19.47)及平均光密度(OD)(0.348±0.060)较幼年鼠增加。 3.铺片研究显示BAC处理后第2周,部分细胞失去自然的形态,边缘变得参差不齐,胞浆染色变淡,其他浓度组亦出现相似情况;第4周神经丛内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神经纤维网络稀疏,部分神经纤维交叉处神经元消失,仅剩神经网络。第8周神经元大部分消失,神经丛分布稀疏,神经丛内神经元减少,剩余神经元胞浆染色均匀,外型自然,胞核清晰。 4.PGP9.5、nNOS、AchE免疫组化显示,BAC处理后部分神经元胞浆出现空泡化;部分神经元胞核出现固缩,胞浆内出现团块样结构,胞浆内结构变得疏松,胞核、胞浆分辨不清;BAC处理4周后,食管下端纵、环肌之间神经元消失,仅剩部分神经元碎片。 5.所有浓度BAC处理8周,实验大鼠肌间神经元个数与BAC浓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毁损后大鼠肌间神经元密度与BAC浓度呈负相关,其直线回归方程Y=4.55-11.87X,回归系数为-11.87,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BAC浓度越高肌间神经元毁损程度越重。 6.0.2%、0.4%组术后第2周密度1.50±1.06个/横切面、1.25±0.71个/横切面较同期对照组5.38±2.33个/横切面开始减少。第4、8周所有浓度组均开始减少。 结论: 1.PGP9.5、riNOS、AchE特异性及敏感性高,能够标记大鼠不同生长时期的食管肌间神经元和BAC处理前后的神经元。 2.生后SD大鼠食管下端肌间神经元有一个自我成熟的过程,随着日龄增长SD大鼠食管下端肌间神经元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神经元的胞体、胞核增大,胞浆染色加深; 3.BAC溶液能够毁损大鼠食管下端肌间神经元,毁损后肌间神经元个数与BAC浓度呈负相关。 4.BAC溶液对大鼠食管下端肌间神经元的毁损是非选择性的,胆碱能神经元、氮能神经元均出现毁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