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恢复期Vogt-小柳原田病的视觉功能研究
【6h】

恢复期Vogt-小柳原田病的视觉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测量恢复期Vogt-小柳原田病的远距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与对照组比较分析,探讨恢复期Vogt-小柳原田病视觉功能特点。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我院眼底内科经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恢复期VKH的患者,要求矫正视力>=1.0,屈光不正<3.0D,行眼部常规检查、眼底镜检查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排除其他眼部疾病,组成恢复期组,共19例(38眼),其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20-65岁,平均病程12.47±5.69个月;根据眼底表现,又将恢复期组分为:
   (1)晚霞状眼底组10例(20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0~46岁,平均病程14.50个月;
   (2)非晚霞状眼底组9例(18眼),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20~65岁,平均病程10.22个月。
   同时选取相同年龄阶段,矫正视力>=1.0,屈光不正<3.0D的健康者15例(30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3~58岁。
   对以上各组均在最佳矫正视力下行远距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检查:采用CSV-1000对比敏感度测试仪。对所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1.OCT检查示:
   晚霞状眼底组患者OCT可见视网膜光感受器IS/OS段高反射光带有些部位存在,而有些部位反射减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外带反射光带存在,并连续,未见明显萎缩变薄等改变,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内带反射减弱,分辨不清。
   非晚霞状眼底组患者OCT可见视网膜光感受器IS/OS段高反射光带有些部位存在,而有些部位反射减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外带反射光带存在,并连续,未见明显萎缩变薄等改变,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内带反射有些部位可见,而有些部位分辨不清,反射减弱。
   2.恢复期组:
   恢复期组远距对比敏感度各个空间频率均低于对照组;空间频率为3c/d时,恢复期组较对照组低6.150%;6c/d时,低5.980%;12c/d时,低11.038%;18c/d时,低16.647%;各空间频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恢复期组眩光对比敏感度各个空间频率均低于对照组,空间频率为3c/d时,恢复期组较对照组低7.707%;6c/d时,低9.714%;12c/d时,低11.608%;18c/d时,低18.357%;各空间频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晚霞状眼底组:
   晚霞状眼底组远距对比敏感度各个空间频率均低于对照组;空间频率为3c/d时,晚霞状眼底组较对照组低8.480%;6c/d时,低9.260%;12c/d时,低16.104%;18c/d时,低23.603%;各空间频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晚霞状眼底组眩光对比敏感度各个空间频率均低于对照组,空间频率为3c/d时,晚霞状眼底组较对照组低10.241%;6c/d时,低11.409%;12c/d时,低16.090%;18c/d时,低26.198%;各空间频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4.非晚霞状眼底组:
   非晚霞状眼底组远距对比敏感度各个空间频率低于对照组;空间频率为3c/d时,非晚霞状眼底组较对照组低3.495%;6e/d时,低1.688%;12c/d时,低6.137%;18c/d时,低6.743%;各空间频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非晚霞状眼底组眩光对比敏感度各个空间频率均低于对照组,空间频率为3c/d时,非晚霞状眼底组较对照组低4.069%;6c/d时,低5.796%;12c/d时,低7.993%;18c/d时,低10.015%;3c/d,6c/d及18c/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53(3c/d),0.051(6c/d),0.037(12c/d),0.117(18c/d)。
   5.晚霞状眼底组与非晚霞状眼底组:
   晚霞状眼底组远距对比敏感度各空间频率低于非晚霞状眼底组,3c/d时,晚霞状眼底组较非晚霞状眼底组低5.165%;6c/d时,低7.702%;12c/d时,低10.618%;18c/d时,低18.079%;低空间频率(3c/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空间频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晚霞状眼底组眩光对比敏感度各空间频率低于非晚霞状眼底组,3c/d时,晚霞状眼底组较非晚霞状眼底组低6.435%;6c/d时,低5.959%;12c/d时,低8.801%;18c/d时,低17.984%;空间频率6c/d及12c/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高空间频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恢复期VKH患者,中心视力恢复良好者,远距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各空间频率仍低于对照组;高空间频率降低幅度大于低、中空间频率;眩光对比敏感度降低幅度大于远距对比敏感度,在6c/d及12c/d空间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晚霞状眼底组患者远距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各空间频率降低幅度大于非晚霞状眼底组患者,中、高空间频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眩光对比敏感度降低幅度大于远距对比敏感度,各空间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本研究中远距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的改变,考虑与视网膜光感受器IS/OS段受损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病变有关,具体相关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研究对象病程为12.47个月,仍需长期随访,观察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4.远距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可以作为评价VKH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比中心视力更能反映患者的视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