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方法行薄瓣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共焦显微镜形态学视察
【6h】

两种方法行薄瓣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共焦显微镜形态学视察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应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观察比较飞秒激光(Intralase)和机械刀(Moria One Use-Plus SBK板层角膜刀)不同制瓣方式的薄瓣LASIK术后角膜上皮基底层下神经纤维的形态学改变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探讨两者术后角膜神经损伤与再生修复的差异。 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行角膜准分子激光近视屈光手术患者20人。飞秒激光组10人20只眼(男性6例12只眼,女性4例8只眼),平均年龄23.1岁;OUP板层角膜刀组(男性5例10只眼,女性5例10只眼),平均年龄22.6岁。术前两组患者的等效球镜度:飞秒激光组为-2.25~-7.00D(-4.72±1.64D),OUP板层角膜刀组为-1.75D~-5.00D(-3.44±0.86D)。术前角膜厚度:飞秒激光组501~614μm(558.35±31.22pm),OUP板层角膜刀组为520~604μm(554.55±25.64μm)。手术切削深度:飞秒激光组:40μm~108μm(79.15±23.5μm),OUP板层角膜刀组:42μm~81μm(65.75±12.58μm)。术前角膜神经密度:飞秒激光组1028.07μm~1696.54μm(1342.45±175.31μm),OUP板层角膜刀组970.03μm~1951.02μm(1517±316.71μm)。手术患者分别在术后1、3、6个月时行海德堡视网膜激光断层扫描系统11代(HRT-Ⅱ)Rostock角膜模块组件(RCM),即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检查。统计分析术后飞秒激光组和OUP板层角膜刀组角膜中央上皮细胞基底层下神经纤维的密度、数量、直径、反光度,对照比较两组角膜神经纤维的密度、数量、直径、反光度在术后1、3、6个月时的恢复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术前一般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学分析。术后参数包括密度、直径、数量、反光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一般资料:两组间年龄、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等效球镜、切削厚度、术前神经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常规检查,患者角膜瓣均复位良好,瓣下未见有异物残留及haze形成,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6个月的随访检查中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2.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角膜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术后1个月,两组多为短小而卷曲的、不连续的白色线状结构或无神经纤维共同存在,上皮间神经末稍开始出现。术后3个月,两组再生神经明显增多,可见少量短的神经节、短的连续的白色纤细的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间开始有联系形成,交通支出现。术后6个月,两组均可见再生神经纤维生长为长的、连续的、带有交通支的神经纤维,形态基本接近术前水平。角膜神经的密度、数量、直径、反光度,飞秒激光组和OUP板层角膜刀组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神经纤维密度在术后1、3个月,OUP板层角膜刀组比飞秒激光组多,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时两组数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纤维数量在术后1、3、6个月,OUP板层角膜刀组比飞秒激光组多,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纤维直径和反光度在术后1、3、6个月,OUP板层角膜刀组和飞秒激光组无明显差别,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不同制瓣方式的薄瓣LASIK术后角膜上皮基底层下神经的再生修复,Moria One-Use-Plus SBK板层角膜刀组快于飞秒激光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