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刺激响应性高分子纳米药物研究
【6h】

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刺激响应性高分子纳米药物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1肿瘤的治疗

1.1.2肿瘤微环境

1.1.3肿瘤微环境的生理特征

1.2环氧合酶-2与肿瘤

1.2.1环氧合酶-2与肿瘤的进展

1.2.2环氧合酶-2抑制剂与肿瘤的治疗

1.3免疫原性死亡与肿瘤

1.4抗肿瘤纳米药物

1.4.1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

1.4.2纳米药物的分类

1.5高分子纳米药物

1.5.1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载体材料

1.5.2刺激响应性高分子纳米药物

1.5.3高分子纳米药物在肿瘤免疫微环境调节中的应用

1.6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pH和GSH双响应性聚氨基酸-地塞米松结合物用于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和肿瘤治疗

2.1前言

2.2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2.1实验材料

2.2.2仪器与表征

2.2.5聚氨基酸-地塞米松结合物(L-SS-DEX和L-SA-DEX)的制备

2.2.7 L-SS-DEX和L-SA-DEX的自组装行为的研究

2.2.9细胞系与细胞培养

2.2.10细胞毒性实验

2.2.11细胞内吞实验

2.2.12药代动力学研究

2.2.13生物分布研究

2.2.14血液学分析

2.2.15体内抗肿瘤评价

2.2.16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2.2.17肿瘤组织免疫细胞含量分析

2.2.18 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COX-2表达

2.2.19肿瘤组织细胞因子检测

2.3结果与讨论

2.3.1聚氨基酸-DEX结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2聚氨基酸-DEX结合物的自组装和药物释放

2.3.3体外细胞毒性与细胞摄取

2.3.4药代动力学

2.3.5生物分布

2.3.6血液学分析

2.3.7体内抗肿瘤作用

2.3.8组织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2.3.9组织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2.4本章小结

第3章活性氧敏感的阿司匹林前体药物用于肿瘤微环境调节和肿瘤免疫治疗

3.1前言

3.2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3.2.1实验材料

3.2.2仪器与表征

3.2.3 5-异氰-1-戊炔(1)的合成

3.2.4 PBAsp的合成

3.2.5叠氮改性葡聚糖(Dextran-N3)的合成

3.2.6 P3C-Asp的合成

3.2.7 P3C-Asp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3.2.8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3.2.9细胞毒性分析

3.2.10生物分布研究

3.2.11体内抗肿瘤作用评价

3.2.12免疫组化分析

3.2.13流式细胞仪分析

3.2.14 ELISA测试

3.3结果和讨论

3.3.1 P3C-Asp的合成与表征

3.3.2 P3C-Asp的自组装及体外释药研究

3.3.3体外细胞毒性

3.3.4生物分布

3.3.5 P3C-Asp在结肠癌皮下肿瘤模型中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肿瘤微环境调控

3.3.6 P3C-Asp联合αPD-1在结肠癌皮下肿瘤模型中抗肿瘤作用

3.4本章小结

第4章分子工程构筑高分子材料用于激活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响应

4.1前言

4.2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4.2.1实验材料

4.2.2仪器与表征

4.2.3细胞培养

4.2.4缩醛肉桂醛的合成

4.2.5端羧基的缩醛肉桂醛的合成

4.2.8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叠氮丙胺(PLG-N3)合成

4.2.9 TSEOP的合成

4.2.10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缩醛CA(P-CA)的合成

4.2.12 Cy5标记TSEOP(Cy5-TSEOP)的合成

4.2.13 TSEOP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4.2.14体外评价不同治疗后细胞内ROS和GSH水平的变化

4.2.15体外药物释放

4.2.16细胞内吞实验

4.2.17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4.2.18体外验证TSEOP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

4.2.19 TSEOP的药代动力学

4.2.20 TSEOP的生物分布

4.2.21体内抗肿瘤作用

4.2.22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分析

4.2.23肿瘤组织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4.2.24疫苗接种和再挑战研究

4.2.25血液学分析

4.3结果与讨论

4.3.1 TSEOP的合成与表征

4.3.2体外模拟肿瘤微环境验证QM和CA的生成

4.3.3 TSEOP自组装行为的研究

4.3.4 TSEOP的细胞内吞

4.3.5不同治疗对肿瘤细胞内ROS和GSH水平的影响

4.3.6细胞毒性

4.3.7 TSEOP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

4.3.8 CT26皮下肿瘤模型的治疗效果

4.3.9 4T1皮下肿瘤模型的治疗效果

4.3.10疫苗接种和再挑战实验

4.3.11治疗安全性评价

4.4本章小结

第5章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马胜;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学科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陈学思;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TQ9TB3;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