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以马鞍山市南山矿区为例
【6h】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以马鞍山市南山矿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工矿城镇转型背景

1.1.3 国内矿区土地复垦背景

1.1.4 矿区废弃地适宜性评价的背景

1.2 研究必要性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矿区废弃地

1.4.2 适建性利用

1.4.3 评价指标体系

1.4.4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矿区废弃地再利用研究比较

2.1.1 国外矿区废弃地再利用研究

2.1.2 国内矿区废弃地再利用研究

2.1.3 总结

2.2 国内矿区废弃地再利用相关研究综述

2.2.1 文献查询结果

2.2.2 学科基础

2.2.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2.4 研究路径

2.3 国内矿区废弃地再利用相关研究进展评述

2.4 城乡统筹规划研究的引入

2.5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创新点

2.5.1 引入新学科,加强学科融合

2.5.2 引入规划引导,加强城矿互动

2.5.3 引入适建性评价,为再利用决策提供新方向

2.5.4 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适建性评价体系

第三章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概念深化

3.1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的概念基础

3.2 国内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实践中的价值实现

3.2.1 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用地

3.2.2 城镇建设用地模式

3.2.3 结论

3.3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内涵的再挖掘

3.3.1 矿区废弃地建设性利用必要性评价

3.3.2 矿区废弃地建设性利用可行性评价

3.3.3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内涵梳理

3.3.4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评价与适农性评价研究的异同

3.4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的概念深化

第四章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标准构建

4.1 依据建立——理论指导确立

4.1.1 系统学理论

4.1.2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4.1.3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4.1.4 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

4.1.5 城市环境安全评价

4.1.6 总结

4.2 标准构建——评价标准梳理

4.2.1 建设利用必要性

4.2.2 建设利用可行性

4.2.3 建设利用政策性

4.2.4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标准汇总

4.3 框架搭建——评价内容组织

4.3.1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内容要点

4.3.2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系统整合

4.3.3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内容层次说明

第五章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5.1.1 反映功能

5.1.2 量化功能

5.1.3 反馈功能

5.1.4 总结

5.2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殊原则

5.3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程序

5.3.1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的基础框架构建

5.3.2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的要素和指标建立

5.3.3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的遴选和检验

5.3.4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标准

5.3.5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权重

5.3.6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模型

5.4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要素分解及指标初步建立

5.4.1 建设利用压力系统

5.4.2 建设利用状态系统

5.4.3 建设利用响应系统

5.5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遴选

5.5.1 评价指标遴选的思路

5.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5.3 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析

5.6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和信度检测

5.6.1 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测

5.6.2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检测

5.7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总结和说明

5.7.1 建设利用压力系统——必要性研究

5.7.2 建设利用状态系统——可行性研究

5.7.3 建设利用响应系统——政策性研究

5.8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5.8.1 权重确定方法的基础研究

5.8.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5.9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模型建立

5.9.1 定量计算评价

5.9.2 定性评价矫正

5.9.3 评价结果分级

第六章 实证研究——以马鞍山市南山矿区为例

6.1 马鞍山市南山矿区概况

6.1.1 概述

6.1.2 交通条件

6.1.3 水文气象

6.1.4 地形地貌

6.1.5 社会经济

6.1.6 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6.1.7 矿业开采

6.2 南山矿区环境质量

6.2.1 环境空气质量

6.2.2 地表水环境质量

6.2.3 声环境质量

6.2.4 总结

6.3 马鞍山市南山矿区适建性利用评价

6.3.1 评价单元划分

6.3.2 评价数据选取

6.3.3 马鞍山市南山矿区东山矿适建性利用评价

6.4 评价结果分析

6.5 实证总结及反馈

6.5.1 实证评价总结

6.5.2 实证研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反馈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的内涵

7.1.2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7.1.3 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

7.2 存在问题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展开▼

摘要

面对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土地资源在城镇发展各项用地需求竞争中成为高值资源,承担更多功能的土地利用研究成为发展趋势。本研究在“五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响应国土资源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划》,重视工矿城镇矿区闭矿后城镇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关注矿业遗产价值,突破当前矿区废弃地农业优先利用方向的传统,提出城矿用地统筹规划主导的矿区废弃地建设性利用模式,盘活矿区废弃地。在对矿区废弃地再利用相关研究梳理后,分析、总结当前研究进展,开创性地探索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支撑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的决策。在此基础上,对矿区废弃地建设性利用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剖析,整理了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理论及其构建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论述了评价指标设计与筛选的思路与方法,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环境安全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出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本研究从评价的价值导向入手,分析了在工矿城镇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要求下,挖掘矿区废弃地建设性开发的内涵,对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进行概念深化。  其次,本研究分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进行指标的理论、经验遴选,运用德尔菲法、重要隶属度分析、效度和信度检测,确定矿区废弃地适建性利用评价的核心指标后,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并建立了评价模型。  再次,以马鞍山市南山矿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实证反馈评价单元划分、数据选取、部分评价指标适应性提出的问题,完善评价过程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整理、归纳,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