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石油脆弱性的评价及政策建议
【6h】

中国石油脆弱性的评价及政策建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目前研究的不足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石油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2.1 石油脆弱性的概述

2.1.1 脆弱性的概念

2.1.2 石油脆弱性的概念和本质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 指标的构建原则

2.2.2 指标的筛选及体系的构建

2.3 评价方法

2.3.1 熵权法概述

2.3.2 石油脆弱性熵权评价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国家石油脆弱性的评价与比较

3.1 数据来源及权重

3.2 典型发达国家石油脆弱性的评价结果分析

3.2.1 美国石油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3.2.2 日本石油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3.2.3 德国石油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3.3 典型发展中国家石油脆弱性的评价结果分析

3.3.1 中国石油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3.3.2 印度石油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3.4 主要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降低中国石油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4.1 石油政策的国际比较

4.1.1 石油进口政策

4.1.2 石油储备政策

4.2 降低我国石油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4.2.1 合理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

4.2.2 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

4.2.3 加强对油气资源的开发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展开▼

摘要

自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以来,世界石油市场在战争、冲突、危机、垄断、投机和白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干扰下,一直处于动荡的平衡状态,国际石油市场的每一次动荡对于各石油和能源进口国来说,都是一场经济甚至国家安全的灾难。因此,研究石油脆弱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作出全面的梳理,然后根据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动态性原则、间接性原则六大指标构建原则,筛选出石油储采比、能源多样化指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指数、石油对外依存度、石油价格波动率、石油占一次能源比重、石油消费增长速度、石油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以及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指数10个指标,并将其归为资源因素、进口因素、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四大类,构成石油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熵权法对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和印度的石油脆弱性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和印度的石油脆弱性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石油脆弱性;典型发达国家自2004年后,除少数年份出现波动外,石油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石油储采比、石油对外依存度、石油进口多元化指数和石油消费强度是决定中国石油脆弱性程度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比较了国际的石油脆弱性政策,结果表明我国在石油进口政策、石油储备政策方面均不完善,从而提出:合理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加强对油气资源的开发。本文一方面较为新颖的运用熵权法进行石油脆弱性的评价,使得结果更科学,更合理。另一方面,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著录项

  • 作者

    李玮;

  •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 学科 企业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焦建玲;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石油市场,脆弱性分析,评价指标,熵权法;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