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跨区域产业联动的发展研究
【6h】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跨区域产业联动的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联动相关概念

2.1.1 产业联动

2.1.2 区域间的经济联动

2.2 区域经济联动的组成要素

2.2.1 联动主体

2.2.2 联动的作用客体

2.3 跨区域间的经济联动动力机制

2.4 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理论综述

2.4.1 区域分工理论

2.4.2 区域合作理论

2.4.3 区域产业转移理论

第三章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联动现状分析

3.1 国外跨区域联动发展案例分析及经验介绍

3.1.1 典型案例分析

3.1.2 外国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

3.1.3 对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联动发展的启示

3.2 国内区域联动发展格局的基本趋势

3.2.12010世博会与“长三角”联动

3.2.2 CEPA与“泛珠三角”经济区的联动发展

3.2.3 武汉城市圈与中部地区崛起

3.2.4 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东部地区联动

3.3 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3.3.1 皖江城市带的范围界定

3.3.2 皖江城市带的比较优势

3.3.3 皖江城市带社会发展现状

3.3.4 长三角地区的范围界定

3.3.5 长三角地区自然条件

3.3.6 长三角地区发展现状

3.4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跨区域产业联动现实基础分析

3.4.1 长三角地区具有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物质基础

3.4.2 市场牵动效应

3.4.3 城市群带动效应

3.4.4 产业提升和转移效应

第四章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跨区域产业联动分析

4.1 跨区域经济联系度分析

4.2 跨区域联动潜力分析

4.3 跨区域产业联动趋势分析

第五章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联动的对策

5.1 构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市场环境

5.2 加强皖江地区软环境建设吸引长三角产业的移入

5.3 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资源的双向联动带动区域间产业联动

5.4 积极强化分层次有重点发展区域优势产业

5.5 构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的新机制

5.6 皖江城市带加快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第六章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特别声明

展开▼

摘要

城市经济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跨区域间的联动发展,则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单一区域内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制约,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各区域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而皖江城市带则是近年来兴起的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核心城市群之一,在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区的合作中存在区位、资源、产业等多重优势。促进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间的联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带动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皖江地区应当构建起与长三角经济区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加速推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与长三角地区的密切合作,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速安徽与江浙沪三地的多边合作,推动中部崛起。  本文结合国内外区域联动发展趋势,立足皖江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特点,分析两地区联动发展的基础,并通过使用空间引力模型和区域产业联系潜力测度模型分别对两区域的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度和跨区域的产业联动潜力进行测度,初步判断当前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跨区域合作的可行性与产业联动潜力状况。采用偏移-分享分析法对两区域跨区域产业联动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皖江地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重点领域,并提出促进两区域联动发展,加速皖江崛起,提升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促进跨区域联动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