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胼胝体进入第三脑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6h】

经胼胝体进入第三脑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经胼胝体到第三脑室三种手术入路,即经透明隔间腔-穹窿间入路、经室间孔入路及经脉络裂入路的显微解剖结构,供选择经胼胝体进入第三脑室手术入路时参考。   方法:对10例成人尸头,在10倍显微镜下进行解剖,模拟经胼胝体到第三脑室的手术入路,观察拍照并测量与本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观察统计冠状缝前后的引流静脉;随机观察50例正常人透明隔CT或MRI影像资料;总结经胼胝体切除7例第三脑室肿瘤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   结果:(1)解剖学结果:冠矢点(冠状缝与矢状缝交点)与鼻根部连线的距离为(139±1.92)mm,冠状缝前2cm引流静脉很少,而冠状缝后引流到矢状窦的静脉却异常密集;以分别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中央沟上端之前5cm和7cm的两点(p5/p7)为参照,得到的相关测量值均数如下① p5/p7至扣带沟的距离分别为29.18mm、31.02mm;②胼胝体的下缘和穹窿间的距离分别为7.49mm、9.86mm;③胼胝体的厚度分别为7.16mm、7.62mm;④前联合后缘至室间孔后缘的平均距离为10.1mm,范围9.6-10.4mm;透明隔位于中线者9例,偏向一侧者1例;8例标本存在透明隔间腔且很容易分开其两叶,2例标本无法分开透明隔间腔;切开胼胝体后,直接进入透明隔间腔者5例,进入右侧侧脑室者为4例,进入左侧侧脑室1例;9例标本在穹窿缝区十分容易分开两侧穹窿而进入第三脑室,1例分离较为困难,但仍可分开;室间孔的长径、短径分别为(5.6±1.3)mm、(2.7±1.0)mm,静脉角距室间孔的距离为0-14.8mm,平均为(5.2±2.9)mm,静脉角与室间孔的距离变异较大;脉络裂是位于丘脑和穹窿之间呈倒“C”形的自然裂隙。(2)影像学结果:50例正常人透明隔CT及MRI影像资料中,透明隔位于中线者41例,占82%,透明隔偏向一侧者4例,其中1例明显偏向右侧,第五脑室形成者5例;经透明隔间腔--穹窿间入路可显露整个第三脑室甚至松果体区;经室间孔入路可显露第三脑室前部结构;经脉络裂入路可显露第三脑室中部结构。(3)临床应用结果:7例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临床资料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1-46岁,平均26岁,病程10天-2年,平均5.3个月;5例经透明隔间腔--穹窿间入路,1例经室间孔入路,1例经脉络裂入路;所有病例手术显露良好,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病理:1例为胶质细胞瘤,1例为垂体瘤,其余5例均为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1例术后即出现记忆障碍,3天后恢复,1例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其余5例均无并发症。   结论:冠矢点及其前方2cm之间是进入纵裂和切开胼胝体的最佳路径。切开胼胝体后,有三种途径可进入第三脑室,即经透明隔-穹窿间入路、经室间孔入路及经脉络膜下入路,其中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可在直视下操作,无需过度牵拉即可看到双侧重要结构,对周围重要结构损伤很小,且可充分显露第三脑室前、中、后部,是手术切除第三脑室病变的最佳入路,若透明膈间腔无法分开,可经室间孔或脉络裂入路。熟悉上述数据资料有助于术中保护运动区、胼胝体膝、穹窿联合、前联合。

著录项

  • 作者

    王少华;

  •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 学科 外科学(神外)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万经海,冯春国;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胼胝体,第三脑室,显微解剖学,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