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云南省玉米圆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理小种和交配型分析
【6h】

云南省玉米圆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理小种和交配型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1.1玉米生产概述

1.2玉米主要病害

1.3玉米圆斑病菌研究进展

1.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与试剂2.1.1 菌株

2.2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云南省玉米圆斑病病原鉴定3.1.1 病害症状与致病性鉴定

3.2云南省玉米圆斑病菌形态多样性研究

3.3云南省玉米圆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3.3.1 病原菌寄主来源分析

3.4云南省玉米圆斑病菌交配型及交配能力3.4.1 交配型检测

3.5供试病原菌间相似性分析

4 讨论

4.1云南省玉米圆斑病病原菌鉴定

4.2玉米圆斑病病原菌形态多样性

4.3云南省玉米圆斑病菌生理多样性

4.4玉米圆斑病病原菌交配型及其交配能力

4.5云南省玉米圆斑病菌多样性

5 结论

5.1云南省玉米圆斑病病原鉴定

5.2云南省玉米圆斑病菌形态多样性

5.3云南省玉米圆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类及其分布

5.4云南省玉米圆斑病菌交配型及其交配能力

5.5供试病原菌间的相似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和能源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玉米圆斑病在云南省常年发生,有加重趋势,但该病的病原菌多样性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弄清玉米圆斑病的病原和探明病原菌的形态差异、生理分化和交配型及交配能力。
  对病原菌致病性检测、形态测定和ITS序列分析,首次证实云南省玉米圆斑病病原物为玉米生平脐蠕孢菌,有性态为碳色旋孢菌。分析病原菌在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和反应型,将生理小种鉴定为3个生理小种,即1号、2号和3号。
  采自云南省13个州市的169个单孢菌株中,3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占73.96%,2号小种次之,1号小种最少,不足1%;小种在不同地区其分布和频率有差异,1号小种仅在德宏发现,2号和3号在多数地区频率分别约为30%和70%,临沧地区仅分离到3号小种,玉溪地区2小种频率较高,为47.62%。云南省玉米圆斑病菌以弱和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主,仅有3%为强致病力菌株。
  病原菌培养性状和孢子形态存在差异。菌株在PSA培养基中分泌的色素可分为5类,分别为天蓝色、灰绿色、浅红色、红紫色和紫褐色,以灰绿色和浅红色为主。实验中测量15629个孢子,分析表明孢子大小为30.19~76.86×8.46~14.27μm(平均53.52×11.37μm),孢子长度不超过119μm,宽度不超过19μm,长宽比在2.90~6.53(平均4.72),隔膜3~9(平均6)。CCR2和CCR3菌株间产孢量有差异,多数CCR2菌株在PSA培养基上产孢量比CCR3菌株低。实验筛选出产孢量大、致病力低的菌株CC054,在TWA+W和PSA培养基上产孢极少的菌株CC131和CC133,形态差异较大的菌株CC023、CC084、CC087、CC115、CC161和CC171等6株。
  云南省玉米圆斑病菌有两种交配型,未检测到含有两种交配型的菌株。供试菌株中,83株交配型为MAT1-1,85株为MAT1-2,分离比为1:1。43份2号小种中,MAT1-1菌株频率仅为23.26%。两种交配型存在于同一地区,甚至同一田块。杂交检测证实,2号小种和3号小种能进行小种内和小种间杂交,但不同菌株的交配能力有差异。
  Q型平均法对供试菌株聚类分析,玉米圆斑菌的169个单孢菌株均落在距离系数2.5以内。在系数为0.5时,这些菌株可分为11个遗传群体,当距离系数为0.25时则更多,可分为27个类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