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颌窦内控释制剂对慢性鼻窦炎转归的影响
【6h】

上颌窦内控释制剂对慢性鼻窦炎转归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以重均分子量50000g·mol-1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为载体,与一定比例的红霉素(erythromycin,EM)和醋酸泼尼松(prednisone acetate,PNA)混合制备成红霉素控释制剂。在0°和30°鼻内镜下,经下鼻道行上颌窦开窗术,将红霉素控释制剂通过上颌窦开窗术植入上颌窦内,与传统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进行对比,观察临床疗效及术后治愈情况。
   方法:
   选取71例千佛山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患者,均为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和经两次上颌窦穿刺无效者,临床分类标准参照《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南昌)》[1]。告知患者本次研究目的及其方法,并与之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所有患者均在1%丁卡因表面麻醉和1%利多卡因浸润麻醉下进行,在0°和30°鼻内窥镜下经下鼻道行上颌窦开窗术,窗口大小为1cm×2cm,实验组单侧植入红霉素控释制剂2片,如合并额窦炎或筛窦炎者,则不开放额窦及筛窦。对照组则采用钩突切除并行开放上颌窦术,如合并筛窦炎或额窦炎者,同时开放筛窦及额窦[2]。术毕,实验组患者给予草酸钙纱条填塞于下鼻道,对照组患者给予草酸钙纱条填塞整个术腔,如有必要则使用膨胀海绵。实验组患者均未应用全身抗生素,对照组患者术后应用抗生素,其中静脉应用为4d,口服为3d。分别在术后1-2天取出鼻腔内的填塞物,并且每天清理术腔中的痂皮及分泌物,出院时在鼻内窥镜下对鼻腔进行彻底处理,分别3d、6d、9d、12d、15d、18d、21d取鼻腔分泌物,其药物含量的测定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并于术后3个月后对其手术效果进行评估及相关问卷调查。
   结果:
   临床疗效参照《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南昌)》[1]拟定。红霉素控释制剂在21天释放时间内,药物的有效浓度(醋酸泼尼松50ng/ml,红霉素4mg/L)具有明显抑菌作用,21天以后药物浓度开始下降,抑菌作用大大减弱,但仍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评分标准参照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系统[3]。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术后鼻腔黏膜水肿、结痂及鼻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c分别为0.682,1.324,1.962,P>0.05),但在手术瘢痕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3.556,P<0.05)。红霉素控释制剂经下鼻道开窗植入上颌窦内治疗慢性鼻窦炎与传统鼻窦手术相比,患者在术后鼻腔黏膜水肿、结痂及鼻漏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瘢痕、术后痛苦性、复发、粘连、换药次数及住院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结论:
   红霉素控释制剂的制备方法可行,释药性能稳定。红霉素控释制剂植入上颌窦内治疗慢性鼻窦炎与传统鼻窦手术相比,患者痛苦性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换药次数明显减少,且术后发生鼻腔粘连及复发的几率很低,因而住院费用较少。此外红霉素控释制剂的临床应用可减少患者口服或静脉用药途径,有效的阻止了红霉素等抗生素的全身副作用,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