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康熙时期穆克登勘界问题再研究——以时机、效果与疆域意识为中心
【6h】

清康熙时期穆克登勘界问题再研究——以时机、效果与疆域意识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穆克登勘界前的边界状况

第一节 辽、金、元时期与高丽边界变化

第二节 明朝及清初中朝边界状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穆克登勘界背景及过程

第一节 背景与原因

第二节 穆克登第一次勘界

第三节 穆克登第二次勘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穆克登勘界的时机和效果分析

第一节 时机问题分析

第二节 效果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鲜勘界与疆域意识

第一节 清朝方面

第二节 朝鲜方面

本章小结

结语

附表、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中朝边界线经历了自清川江由南向北的推进,清朝时,清朝与朝鲜事实上确立以鸭绿江、图们江为两国界河。康熙皇帝在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特别是与沙俄的交涉中认识到划定边界,并以地图的形式标示出来是解决与邻国土地、人口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
   清朝、朝鲜边界虽然确定了大体的方向,但是长白山图们江流域的边界线却模糊不清,中朝犯越亦屡禁不止。清朝统治者以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李万枝等人越境杀人事件为契机,勘定两国疆界。康熙朝正处于清鲜关系发展的过渡阶段,作为继任中华大统的政权,清鲜勘界必然受传统宗藩思想的制约。康熙五十年(1711年),穆克登折齿而还;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两国“立碑设标”以示图们江以北为中国界,以南为朝鲜界。
   清朝决策者在本国没有充足准备——对中朝边界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刻意忽视朝鲜自身的国家利益观念,错误的选择了勘界时机。既然勘界,却继续执行东北封禁和朝鲜的片面“瓯脱”政策,这必然为中朝边界纠纷及关系发展埋下隐患。本文旨在叙述穆克登勘界事件的基础上,以勘界时机、效果及清朝统治者的疆域意识出发对穆克登勘界问题进行再研究。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对于有关穆克登勘界事件的专著、论文进行学术史回顾,同时论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穆克登勘界前中朝的疆界边界状况。第一节分别记述辽、金、元、三个时期中朝疆界的历史沿革。第二节叙述明朝及清朝前期(崇德、顺治时期)的疆界状况和管理。
   第二章,穆克登勘界背景及过程。首先阐释在清鲜宗藩关系建立以及发展的大背景下,清朝统治者基于绘舆图定边界、禁犯越的目的,以康熙四十九年李万枝越境杀人事件为契机勘定长白山中朝边界。穆克登第一次勘界“折齿”而还,第二次勘界立碑设标确定江源。
   第三章,穆克登勘界的时机和效果。本章第一节主要从“犯越会审为契机勘定疆界并不明智”、“朝鲜对清朝的仇视、警惕并未消减”、“清朝对长白山中朝边界并不熟悉”这三点论述,认为穆克登勘界的时机并不恰当。穆克登勘界有助于当时清鲜两国边疆及宗藩关系的稳定发展,但是却为近世中朝边界纠纷及中国的疆土保护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四章,清鲜勘界与疆域意识。第一节主要介绍清朝的疆域意识,立碑设标并不表示就万事大吉,清朝统治者的疆域意识深受传统宗藩观念的束缚,用静止的眼光看待边界的建设与发展,没有相应的军政措施对既定边界进行保护。而与清朝恰恰相反朝鲜对邻国一直怀有警惕之心,移民实边,用发展的疆域意识去经营边疆。
   第六部分为结语。清朝统治者在清鲜勘界中的失误其根源乃是清朝统治者们不成熟的疆域意识。思于此,提出边疆建设的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