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86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问题探讨
【6h】

86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问题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前 言

正文(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小肠出血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内镜小肠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附 录

致 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小肠出血是目前消化系疾病的诊断难点之一,没有有效的药物彻底止血,因而明确病因至关重要。国内外有关小肠出血的病因看法不一,国外以小肠血管病变为主,占小肠出血的70%~80%,小肠肿瘤仅占5%~10%,而国内文献报道国人小肠出血以小肠肿瘤最为常见,血管病变所占比重较小。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所收治的小肠出血病例,以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和诊断情况。 方法:收集我院1990年1月到2006年2月间所收治小肠出血的患者共86例,对它们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加以分析。绝大多数患者经过上、下消化道内镜排除十二指肠球部以上(包括球部)和结、直肠的出血,再通过小肠钡餐、肠系膜血管造影(DSA)、放射性核素扫描(ECT)一项或几项检查协助明确出血部位和评估病变性质,部分患者(伴有腹块、肠梗阻征象)通过临床加以分析,最终通过手术及病理检查加以证实。 结果:86例小肠出血的患者中,其中小肠肿瘤、憩室、血管病变分别有41例、20例、9例,分别占47.6%、23.3%、10.4%;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分别有71例、15例,分别占82.6%、17.4%。临床上大部分表现为黑便(70例)为主的消化道出血,也可表现为洗肉水样血便(1例)、暗红色血便(8例),部分患者表现为贫血伴有大便潜血试验阳性(7例),无呕血情况。可伴有腹痛(31例)、腹块(8例)、肠梗阻(6例),部分病人还有发热(4例)。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诊断小肠出血的阳性率、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2.4%、70.6%。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小肠出血的阳性率、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0.9%、76.6%、74.5%。小肠钡餐检查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41.2%、38.2%。 结论:小肠出血以良性病变为主,良性病变中以小肠平滑肌瘤、小肠憩室最为常见;小肠肿瘤是小肠出血的第一位原因,其次是小肠憩室;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诊断小肠出血阳性率优于肠系膜血管造影,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对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较大,小肠钡餐对小肠肿瘤、憩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著录项

  • 作者

    谢华平;

  •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学科 内科学(消化)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南植;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735.32;
  • 关键词

    小肠出血; 出血病因; 病因诊断; 小肠肿瘤;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