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
【6h】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科学精英”和“20世纪物理学史”的研究

2、国内关于“院士制度”的研究

3、国内有关物理学院士的个人传记研究

4、国内有关“院士群体”的研究

5、国内有关“物理学家群体”的研究

6、国内有关“中国物理学史”的研究

7、国内有关“物理学家群体与物理学科发展”的研究

小结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1、选题意义

2、研究方法

3、研究框架图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著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 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著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 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 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 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岁以下院士仅有3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著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 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著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著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 诺 书

声明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