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镇建成区边界界定方法研究及应用
【6h】

城镇建成区边界界定方法研究及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的界定

1.3.1 城市、城镇、乡村

1.3.2 建成区

1.3.3 边界

1.4 研究体系的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2.1 国内外建成区研究综述

2.1.1 国外建成区的界定与划分

2.1.2 国内建成区的界定与划分

2.1.3 国内外建成区相关研究述评

2.2 建成区边界提取技术方法综述

2.3 相关案例综述

2.3.1 案例:杭州

2.3.2 案例:武汉

2.3.3 案例:苏州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镇建成区边界界定的方法

3.1 城镇建成区边界界定的方法基础:模板法

3.2 城镇建成区边界界定的理论基础:分类控制

3.3 城镇建成区边界界定的模型构建

3.3.1 模型构建目标

3.3.2 模型软件环境

3.3.3 模型代码设计

3.3.4 模型逻辑流程

3.3.5 模型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德清县武康镇建成区边界的实证研究

4.1 德清武康镇城镇建成区边界界定

4.1.1 德清武康镇概况

4.1.2 研究区域、研究数据与尺度

4.1.3 数据预处理

4.1.4 模块A:属性修正

4.1.5 模块B:功能修正

4.1.6 模块C:形态修正

4.2 德清武康镇城镇建成区成果评价及模型结果讨论

4.2.1 武康镇建成区成果评价

4.2.2 建成区边界界定方法及模型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镇"隐性建成区"分析及优化建议

5.1 "显性建成区"与"隐性建成区":一种支配与反抗的艺术

5.2 "隐性建成区"问题探析

5.2.1 非正规类:城中村与未批先建

5.2.2 未健全类:基础设施不达标

5.2.3 技术类:面积过小、破碎

5.3 "隐性建成区"优化策略方向

5.3.1 空间权力制约:"有限政府"理念下的城乡空间治理

5.3.2 空间土地制约:"有限规划"理念下的城乡空间规划

5.4 "隐性建成区"优化建议

5.4.1 非正规类隐性建成区优化建议

5.4.2 未健全类隐性建成区优化建议

5.4.3 技术类隐性建成区优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存在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在我国进入加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梳理国内外建成区界定与划分的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一方面以“模板法”作为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以“分类控制”作为理论基础,从城镇建成区定义出发,分成属性、功能和形态三类关键词,并由此提出城镇建成区边界界定方法模型中的三大模块,即属性修正、功能修正和形态修正,由此构建城镇建成区边界界定的标准体系及具体流程。进而,论文结合德清县武康镇建成区边界界定实证研究,验证了城镇建成区边界界定的方法模型和流程的实用性,并对模型结果进行了相应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建成区边界界定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一类特殊用地——“隐性建成区”,包括非正规类隐性建成区、未完善类隐性建成区和技术类隐性建成区做了深入的分类探析和优化策略研究,提出了空间权力制约——“有限政府”理念下的城乡空间治理与以及空间土地制约——“有限规划”理念下的城乡空间规划两大策略方向,并针对三类隐性建成区做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