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交感性眼炎临床研究与病例分析
【6h】

交感性眼炎临床研究与病例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交感性眼炎病例分析

1.1对象和方法

1.2结果

1.3讨论

1.4 小结

二、交感性眼炎临床研究

2.1对象和方法

2.2结果

2.3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交感性眼炎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交感性眼炎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视力预后情况,研究其目前发展趋势,为临床疗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方法:
  1、收集2013年1月-2017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交感性眼炎的患者共8例。
  2、利用非对照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本院病例进行分析。
  3、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到2006年-2016年已发表文章中确诊为交感性眼炎的患者共35例。
  4、将本院和文献检索到的共43例交感性眼炎患者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文献检索扩大样本含量,有利于进行临床分析研究,使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5、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处理数据。
  结果:
  1、流行病学特点:于2013年1月-2017年3月在本院葡萄膜炎及免疫眼科门诊就诊的交感性眼炎患者在同期就诊的葡萄膜炎患者中所占比例为0.6%(8/1414),发病率较低。8例交感性眼炎患者中,男女比例为7:1。患者年龄范围33-85岁,平均年龄57岁,65岁以上患者3例(3/8)。有5例(5/8)患者在1年后发病,只有3例(3/8)患者在1年内发病。经巩膜睫状体激光光凝术(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TCP)引起交感性眼炎的患者共4例(4/8),是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扩大样本含量后,在所有4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2.3:1.0。年龄范围2.5-85岁,平均年龄44.6±20.8岁,其中41-50岁患者数最多,共9例(20.9%),65岁及以上患者10例(23.3%)。术后交感性眼炎发病率最高,共25例(58.1%),其中最常见的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6例(14.0%),经巩膜睫状体激光光凝术6例(14.0%)。外伤为交感性眼炎发病原因的病例数为18例(41.9%),其中角膜穿通伤最多,为13例(30.2%)。发病时间范围1周-40年,有29例患者(67.4%)在1年内发病。
  2、临床特征:本院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交感眼视力下降,共6例(6/8)。最常见的阳性体征为前房细胞+和(或)房闪+以及玻璃体炎,均为6例(6/8),渗出性视网膜脱离5例(5/8),眼压升高4例(4/8),出现Dalen-Fuchs结节患者2例(2/8)。所有患者均出现晚霞状眼底,共8例(8/8)。扩大样本含量后,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交感眼视力下降,共36例(83.7%)。最常见的阳性体征是玻璃体炎23例(53.5%),其次是前房细胞+和(或)房闪+患者21例(48.8%),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8例(41.9%),Dalen-Fuchs结节11例(25.6%),羊脂状KP患者仅8例(18.6%),占全部KP的50%。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多数表现为造影早期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水平有多发点状荧光,不断扩大并融合,晚期荧光素渗漏到视网膜下形成荧光积存,可伴有视盘着染。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早期表现为后极部脉络膜血管的扩张及荧光渗漏,后期在后极部及视盘周围可见弱荧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主要表现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B超结果脉络膜增厚最多见。
  3、治疗方法:在本院患者中,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7例(7/8),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4例(4/8)。扩大样本含量后,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患者共40例(93.0%)。联合免疫抑制剂患者27例(62.8%),最常使用的免疫抑制剂是环孢素,有13例(48.1%),其次为硫唑嘌呤6例(22.2%)。
  4、治疗效果:本院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病例8)未结束随诊,不计入观察范围。将其余7例患者交感眼的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末诊时对比,结果BCVA提高4例(4/7),无变化3例(3/7)。根据末诊时患者眼部炎症和停药情况,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恶化三类。结果治愈6例(6/7),好转1例(1/7)。扩大样本含量后,患者平均随诊时间10.3个月,初诊时交感眼BCVA为低视力和盲共21例(50%),末诊时BCVA为低视力和盲共9例(21.4%),减少了12例。将交感眼初诊时BCVA与末诊时BCVA对比,有27例(64%)患者视力提高。
  结论:
  1、交感性眼炎发病率较低,内眼手术和穿通性眼外伤是最常见的发病原因。
  2、手术创伤已经取代穿通性眼外伤成为最主要的发病原因,发病潜伏期较过去延长。
  3、交感性眼炎是经睫状体激光光凝(transscleralcyclophotocoagulation,TCP或TSCPC)等非侵入性手术治疗后罕见的并发症,此类手术诱发的交感性眼炎也被称作医源性交感性眼炎。随着此类手术普及,目前已经成为交感性眼炎常见的发病原因。
  4、交感眼视力下降是最常见的症状。疾病不同阶段眼部体征不同,其临床进展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 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相似。在疾病早期主要是眼后段受累,表现为玻璃体炎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晚期眼底则出现晚霞状眼底和Dalen-Fuchs结节。眼前段炎症一般出现在严重和(或)慢性复发性病例中。早期表现为非肉芽肿性炎症,慢性复发性病例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出现羊脂状KP和虹膜结节。
  5、交感性眼炎临床表现多样化,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细致的眼科检查,参考多种辅助检查(包括B超、OCT、FFA、ICGA等)结果,排除VKH、青光眼等多种眼病后才能明确诊断,以降低临床误诊率。
  6、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交感性眼炎的一线用药。临床推荐与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以增强疗效,减轻激素副作用。
  7、交感性眼炎如果治疗不得当或不及时会导致慢性反复发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视力预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盲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