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
【6h】

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CONTENTS

导论

第一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生产方式的变迁

一、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革命

1.作为认识活动、知识体系和社会建制的科学

2.技术及其与科学的相互关系

3.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

二、产业革命及其发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条件

1.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2.产业革命的概念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3.科学、技术日益紧密地结合与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机制

4.科学技术革命进程中的分工与技术的发展

5.产品创新在产业革命发展进程中作用的日益凸显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2.技术变迁对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影响

3.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发生机制的观点

4.马克思和熊彼特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异同

5.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理论解释

四、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机制

五、几点结论

第二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与技术创新

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剩余价值的实现

2.对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回顾

3.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同认识

4.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调整

三、技术创新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1.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的经济特征

2.资本主义中心--外围结构中的科学技术创新

四、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双重意义

1.生产的自动化和福特制的形成与衰落

2.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

3.第三产业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

五、科学技术进步与剩余价值理论的新发展

1.自动化机器、知识产品与价值创造

2.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

六、科学技术革命与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本质

七、几点结论

第三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兴衰

一、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计划经济思想的形成

二、电力技术革命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三、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就

四、对新科学技术革命回应乏力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衰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五、几点结论

第四章 科学技术革命历史进程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四次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影响

二、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利学技术革命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并逐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科学技术进步是社会制度嬗变的基本动力

五、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发展没有动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六、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

七、几点结论

第五章 新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现实及其未来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危机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机遇

1.新科学技术革命时代资本主义面临的新危机

2.新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3.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发展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的新机遇

二、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创新

三、科学技术运用的两面性:“全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1.技术的异化

2.全球问题的日益突出

3.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全球问题”的解决

四、几点结论

第六章 科学技术与当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二、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成功的社会转型

三、科学技术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

四、全球化与中国贸易比较优势

五、制约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因素

六、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已经发表或已接受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主要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本文是关于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与产业革命史等多个领域,因此,该课题研究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该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试图解答近年来一直困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回应对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一系列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内在局限性和社会主义所具有的价值与制度优势。
   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中,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怀疑就从没有终止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看,对这个理论的质疑多数集中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上。二战以后,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劳动在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许多人对于活劳动是否还是商品价值的唯一创造者产生了怀疑,提出自动化机器是否也是价值的创造者。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知识成为财富最重要的来源,这种质疑又进一步转化为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知识是否已经成为价值创造的另一个主体。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挑战还来自于资本主义战后的迅速发展。按照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随着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步提高,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将日益明显,这将造成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的衰退和失业大军的出现,这为资本主义的最终消亡敲响了丧钟.可是现实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在战后不仅没有衰败,反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不仅经济危机的破坏性效果大大减小,经济波动的幅度也不断下降,生产出现了高速的增长.与此同时,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历经辉煌后其弊端逐步显现,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终走向了衰亡。这不禁让人们反思,资本主义真的会走向灭亡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到底表现在哪里?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谁将是最后的胜利者?
   本文研究的内容就是主要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展开,即,一是通过对劳动概念的扩展和对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价值创造过程的分析、论证,捍卫劳动价值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性;一是通过分析科学技术进步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局限性,以及社会主义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上的制度优势。通过这种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基础上的分析论证,预言了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断深化的发展背景下,社会主义将在吸取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基础上,通过建立市场机制配置经济和科学技术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与制度优势,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文章首先从分析科学、技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开始,对它们的本质内涵作了比较详尽的阐释,认为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本文认为,科学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活动,而技术则是这种认识成果的运用,我们今天把两者连在一起合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说明了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这种立足二者内涵不同上的划分,是解开我们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对劳动价值论认识迷雾的一把钥匙。通过分析论证,本文认为,科学与技术遵循不同的发展规律,也是影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最终命运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根据科学和技术涵义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一次科学革命导致了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经典科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科学革命是指上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从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的视角来看,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次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科学还没有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到技术革命之中,从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开始,科学才开始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后来的这几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也对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认为,现代科学发展呈现出的社会建制特点,是决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制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科学尚未呈现出今天的面貌,它主要是少数人的业余和兴趣活动,科学也尚未成为一种象今天这样规模的专门社会建制,它基本上是游离于社会的正规组织机构之外的。生产中的技术改进,虽然能给资本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很少是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在生产中应用的结果。在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前期,即使科学的应用在生产上开始显现其巨大威力,在马克思看来,科学也不过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因为科学的成果不过是历史发展给予的馈赠。然而在今天,当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影响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时,科学也早已经成为一项庞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是一项花费很高、有众多人参与的巨大工程。科学已经不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了,它已经从潜在的、理论形态的生产力,变为与技术结合后的“第一生产力”了。资本主义若想继续不费分文地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来推进生产技术的改进以获取超额利润,就只能使科学发展停滞下来。而这样的结果就使技术创新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就失去了动力。上述观点,是本研究获得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成果。
   由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的技术创新是本文的核心概念之一。文章通过对技术创新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在新技术革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面临的新危机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本文得出了如下的研究结论:技术创新在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工艺技术的创新,一是产品创新。前者追求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后者则推动了新产业部门的出现,扩大了社会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孜孜追求,使资本主义生产走向了高度的自动化,福特制的形成就是这种追求达到最高阶段的表现。以物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宣告结束的标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福特制的最终衰亡。在这个阶段之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符合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系列分析,完全适合这个阶段的资本主义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特征,是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造成的技术创新特别是产品创新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自动化的发展,更由于新的产业部门的大量涌现,资本主义生产呈现出了新的体制特征,这就是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其后果之一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牢牢占据了技术创新的垄断地位和服务业在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中日益成为龙头。
   本文认为,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向服务业倾斜,使就业人口和社会产值的分布在不同产业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阶段,马克思预言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在自动化程度高的重工业、高技术产业与直接劳动占主体的服务业之间发挥了作用。为了获利,资本在不同产业间流动,也使得利润在不同的产业间平均。直接劳动投入较高的服务业和直接劳动投入较少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利润流动,造成了机器可以创造商品价值的假象,机器能否创造价值在新的生产条件下再次成为理论争论的焦点,也成为很多人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新条件下失去解释力的借口和理由。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上述因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向服务业倾斜,造成机器似乎创造价值的假象是站不住脚的,它们也构不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性的威胁,更不可能完全动摇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这些问题是可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前提下,在本文的理论框架内得以解决。这是本研究取得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兴衰变化,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对于传统模式的兴衰变化的分析总结,可以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认为,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是对工业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发展特点的回应。传统模式所走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过分依靠资源投入、专注劳动生产率提高、模仿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模式的所谓“模仿工业化”①道路。这个模式对技术的创新和科学的发展,缺乏激励,甚至有阻滞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中,虽然计划经济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传统模式也有过重要的贡献,但是,当科学技术革命导致的社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时,它就无法适应这种转变最终衰亡了。
   本文认为,虽然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因为有很多,许多专家也从不同方面给予了揭示,但是归根结底,建立在回应大机器工业生产基础上的“模仿工业化”道路,对于新的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发展的根本性转换“水土不服”,是其最终衰亡的根本因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