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6h】

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资料

2.研究方法

3.判断标准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患者基本资料评估

2.有效性

3.起效时间

4.不良反应汇总

讨论

1.疾病简介

2.发病机制

3.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及在ITP中的应用

4.利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

5.研究意义及限制性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的治疗及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方案用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合理选择和使用利妥昔单抗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收集:收集2010年1月-2014年9月就诊于齐鲁医院血液科,应用二线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入组标准进行筛选:年龄≥14周岁;确诊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30×109/L,或存在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经正规一线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排除妊娠、哺乳期女性,乙肝、丙肝病毒、HIV感染者及有严重活动性感染者。
  2.研究方法:最终入组病例66例,根据应用利妥昔单抗的剂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利妥昔单抗100mg/次,每周1次,连用4周者37例;B组:应用利妥昔单抗375mg/m2体表面积(BSA),仅给药一次者29例。给药前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期、初始血小板计数等基本情况,自首剂用药起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
  3.观察指标:完全反应(CR):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部分有效(R):治疗后血小板计数≥30×109/L,较初始血小板计数升高2倍以上;CR与R均认为有效。若治疗后血小板计数<30×109/L,或血小板计数值增加不到初始值的两倍,或不论血小板计数如何,只要存在出血症状,则均认为无效(NR)。从首剂应用至达到R或CR的天数即为起效时间。根据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说明书及症状出现与用药的相关性判断不良反应。
  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用SPSS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否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对计数资料计算百分比,选择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基本资料: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病情分期、初始PLT等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认为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
  2.有效性:两组共66例患者中,21例完全反应(CR),17例部分有效(R),完全反应率为31.82%(21/66),总有效率为57.58%(38/66)。A组总有效率59.46%(22/37),其中完全反应率32.43%(12/37);B组总有效率55.17%(16/29),其中9例为完全反应,完全反应率为31.03%(9/29)。对两组完全反应率及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两组完全反应率(P=0.904)及总有效率(P=0.727)P值均大于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起效时间:A、B两组起效时间分别为(34.86±19.84)天、(41.13±28.5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0.05)。
  4.不良反应: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12例、1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7.93% vs32.43%,P=0.642)。66例患者中观察到2例(A、B组各一例)需要住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的严重不良反应,运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对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检验,P=1.000>0.05,可认为两组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利妥昔单抗用于一线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可靠,安全性可。
  2.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时,其有效率、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