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研究——基于印度城镇化经验教训分析
【6h】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研究——基于印度城镇化经验教训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核心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理论基础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镇化思想

(一)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城镇化发展动力归因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城镇化实现途径依赖于城乡对立的消除

(四)城镇化量终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

二、中国特色城镇化思想

(一)改革开放前的城镇化思想

(二)改革开放后的城镇化思想

(三)十八大以来的城镇化思想

三、西方城镇化理论

(一)结构转换理论

(二)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理论

(三)人口迁移理论

(四)城市发展理论

(五)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六)城乡统筹理论

第二章 中国城镇化历史进程、特征及问题

一、中国城镇化历史进程

(一)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年至1957年)

(二)起伏发展的城镇化阶段(1958年至1965年)

(三)停滞发展的城镇化阶段(1966年至1976年)

(四)快速发展的城镇化阶段(1977年至1998年)

(五)稳定发展的城镇化阶段(1999年至2004年)

(六)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二、中国城镇化主要特征

(一)劳动力人口转移方式多样

(二)城镇化发展速度起伏较大

(三)城市发展体系呈现多层次

(四)城市群成为城镇化空间战略主体

(五)城镇化发展具有二元性

(六)城镇化发展主要由政府主导

三、中国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的城镇化滞后于“物”的城镇化

(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机制

(三)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四)城镇化发展区域差距较大

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建设对印度城镇化经验教训的借鉴与反思

一、印度城镇化历史进程、特征及问题

(一)印度城镇化历史进程

(二)印度城镇化主要特征

(三)印度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印度城镇化的经验教训

(一)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

(二)城镇化水平提升,必须协调不同产业发展

(三)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城市发展体制

第四章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考

一、以人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改革分割城乡人口的户籍制度

(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大农业人口转移推力

(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二、着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逐步优化城镇化布局

(一)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

(二)优化提升、培育发展城市群

(三)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四、提高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二)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三)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五、完善城镇化发展政策

(一)继续完善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政策

(二)积极支持服务业推动城镇化政策

(三)逐渐转变效率优先经济发展政策

六、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改革城乡土地管理制度

(二)健全城镇住房制度

(三)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七、城镇化发展要有历史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一)经济新常态

(二)城镇化发展需要新常态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公元前10000至前8000年,在现在的中东地区,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但在其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城镇化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而且,城市的人口数量、城市的空间规模以及城市的经济影响力都不是很大。大约在公元100至300年间,在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一股崇尚城市的风气悄然兴起,由此,在近东、中东以及欧洲,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城镇化发展的第一次运动。到公元400年左右,随着古代罗马帝国的逐渐衰落,欧洲的第一次城镇化运动也随之而衰退。从公元900年到公元1000年,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依靠经济繁荣起来的城市不断涌现,城镇化运动在欧洲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1859年,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提到了“城市化”这一概念,当谈到“城乡分离”与“城市发展”时,马克思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①此后,人类对于城镇化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但是,准确地讲,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之后。
  18世纪60年代,逐步兴起的工业革命,在城镇化发展历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人类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追根溯源,城镇化的发展应该归因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才能出现大规模的生产经营,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经营,又使得人口可以在某一地域快速的聚集,这正好满足了工业革命所孕育出的新的生产方式。同样道理,这种工业革命所孕育出的新的生产方式反过来又促进了人口的进一步聚集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工业化发展与人口集聚这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城镇化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工业革命前的城市只不过是少数人的聚集之所。从1800年到现在,世界人口增长了将近六倍,城市数量增长了几十倍,城镇化运动已经遍布世界各国。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城镇化,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但是,即便如此,2012年,全球的城镇化率也只有50%,这也就意味着世界上仍然有接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外。所以,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无论在城市人口数量上,还是在城市空间规模上,城镇化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
  在过去的100年时间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可以这样说,城镇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等所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在今天,城镇化仍然是我们评判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建立后,在整个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有过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也有过城镇化稳定发展的阶段,更经历过城镇化停滞不前的阶段。但是,无论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快还是慢,中国城镇化水平高还是低,也无论中国城镇化目前存在多少问题,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一点是肯定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城镇化水平。但是,中国要提升城镇化水平,除了要完善国内的政策、法规等以外,还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城镇化经验教训。纵观世界,可以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经验教训的国家也许很多,但是,与中国城镇化历史进程、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等方面有诸多相近之处的国家却很少。
  印度是世界上城镇化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的国家之一。
  据考察,早在1586年,印度就有3200座城镇和120座城市。但直到19世纪末,印度的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空间规模并没有实质性地增多、扩大。因此,我们考察研究印度城镇化发展,一般都是从20世纪初开始。整个20世纪,印度的城镇化经历了一个由慢到快的发展过程,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模式。
  事实上,在中、印两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诸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中、印两国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水平都滞后于世界城镇化标准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非均衡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都出现过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面对这些相同的城镇化背景因素,尽管中、印两国在城镇化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动力、国家的人口政策以及政府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印度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经历过的一切,都可以作为中国城镇化的经验教训。比如,关于城市发展规模以及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印度城镇化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特大城市、大城市,这些特大城市、大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污染严重,贫民窟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印度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提升。印度城镇化产生的这种后果,给中国城镇化敲响了警钟,即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矛盾。相比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印度的人口转移政策较为宽松,政府对人口转移几乎没有任何政策、法律上的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在国内自由转移,自由定居。客观地说,印度的人口转移政策对城镇化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地方是,保证了人口自由迁徙的权利,同时也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但是,产生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人口的自由迁徙,使得一些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大城市人口的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自由转移的权利,但是,中国的二元结构制度严重影响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真正”意义上的转移,这些农村劳动力只是转移自己的身体到了城市,而自己的身份及其相关社会保障都在农村,因此,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不高,可以说是“不完全城镇化”。
  到目前为止,虽然有接近5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这些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却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所在城市的就业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在学术界,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中国城镇化最大的阻力是户籍制度,但是,纵观印度的农村人口转移政策,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为了提升城市人口数量在总人口数量中的比重,而不加考虑地取消户籍制度,那么,印度城市周边的大批贫民窟或许就会在中国的城市周边重演。但是,如果不取消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那么,这也会严重影响到中国城镇化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认真深入地研究印度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及其成因,为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反思。
  鉴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首先,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镇化思想、中国特色城镇化思想,在比较和辨析中介绍了西方城镇化理论,为全面分析中国城镇化特征、存在的问题、剖析印度城镇化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考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梳理了中国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取得的显著成就,概括了中国城镇化的特征,指出了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经过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城镇化发展,中国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转移方式多样化,城市发展体系呈现多层次,城市群成为城镇化空间战略主体,城镇化发展主要由政府主导等。当然,中国城镇化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城镇化水平与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仍然存在二元性,“人”的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物”的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机制,城镇化发展区域差距较大等。
  第三,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建设对印度城镇化经验教训的借鉴与反思。梳理了印度城镇化的历史演变,总结了印度城镇化的特征与存在问题,分析了印度城镇化的经验教训。指出:印度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为了避免印度的城镇化问题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必须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协调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完善城市发展体制。
  第四,在对印度城镇化经验教训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必须“以人为核心”,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三是逐步优化城镇化布局;四是提高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完善城镇化发展政策;六是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七是推动城镇化发展要有历史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要求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良性互动,协调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利关系,最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这为未来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城镇化,具体表现就是: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的城镇化速度。土地城镇化了,而人却没有城镇化,尽管人的身体城镇化了,但人的灵魂却没有城镇化,也就是说,农村转移人口在诸多方面没有真正融入城市。
  因此,实施以“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对印度城镇化经验教训分析的基本结论。

著录项

  • 作者

    任冲;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费利群;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城镇形成与发展;
  •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 战略选择; 城市空间;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21:08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