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37例的临床研究
【6h】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37例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数据收集及处理

结果

1.结果汇总

结论

讨论

1.诊断方法的探讨

2.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通过对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7例胭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收集分析,对患者基本资料、症状体征、临床分型、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分析比较,探讨PVES患者的诊断方案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分型的PVES做出最佳手术方案以提高患者预后。
  研究方法:
  分析总结2004年7月至2016年7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37例(44条患肢)确诊为胭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8~74岁,平均(35.9±16.3)岁。患者术前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扫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临床数据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本组收集PVES的病例37例,其中,男28例,女9例,男女比例3.11∶1,年龄8~74岁,平均(35.9±16.3)岁。其中双侧同时患病者7例,占总患病人数的18.9%。
  2、本组44条PVES患肢均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结合术中所见进行临床分型。其中,Ⅰ型胭血管陷迫综合征7条肢体,出现率为15.9%;Ⅱ型12条肢体,出现率为27.2%,Ⅲ型20条肢体,出现率为45.5%,Ⅳ型2条肢体,出现率为4.5%,Ⅴ型3条肢体,出现率为6.8%。
  3、44条PVES患肢中38条患肢施行了相应的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行组织松解术9例,术后未出现缺血症状;组织松解术+血栓内膜剥除术+自体静脉补片成形术3例,术后均未出现缺血症状;组织松解术+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术,若合并新发血栓形成或辅以导管取栓术17例,术后2例患者再次出现缺血症状;组织松解术+大隐静脉旁路术,若合并新发血栓形成或辅以导管取栓术6例,术后2例患者再次出现缺血症状;肌束松解术+导管取栓术1例,术后恢复好;单纯行股胭动脉旁路术2例;术后1例再次出现缺血症状。
  4、37名患者(44条患肢),38条肢体行手术治疗,其中5条肢体再次出现缺血症状;另有6条患肢当时未行治疗,随访次5条肢体中有4例出现明显缺血症状,并且其中一例于外院行手术治疗。根据统计学分析有无行手术治疗对患者对患者以后有无缺血症状存在明显差异性,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P=0.011<0.05)。
  5、4例病变早期Rutherford分级为0级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见缺血症状;5例病变早期Rutherford分级为Ⅰ级的患者,术后亦恢复良好,未有缺血病例出现;10例病变中期Rutherford分级为Ⅱ级的患者,9例恢复良好无缺血症状,1例患者出现缺血症状,14例病变中期Rutherford分级为Ⅲ级的患者,13例恢复良好无缺血症状,3例出现缺血症状,其中1例再次行手术治疗;5例病变中晚期Rutherford分级为Ⅳ级的患者,2例恢复良好无缺血症状,3例出现缺血症状。根据统计学分析:Rutherford0、Ⅰ级的手术效果优于RutherfordⅣ级的手术效果(P=0.027<0.05);Rutherford0、Ⅰ、Ⅱ级的手术效果与RutherfordⅣ级的手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P=0.018<0.05); Rutherford0、Ⅰ、Ⅱ、Ⅲ级的手术效果与RutherfordⅣ级的手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P=0.027<0.05),综上在疾病发展早期行手术治疗是优于中晚期的手术效果。
  研究结论:
  PVES是青壮年男性非动脉硬化性下肢动脉慢性缺血的一个极为重要病因,影像学诊断是确诊该病的重要手段,早期、积极且适当的外科干预预后较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