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来源细胞及预处理强度对骨髓腔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
【6h】

不同来源细胞及预处理强度对骨髓腔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

1 前言

2 实验动物、材料及仪器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3 实验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3.2 动物预处理方法及分组

3.3 小鼠移植用单个核细胞制备

3.4 小鼠骨髓腔内移植

3.5 移植后受鼠的观察指标

3.6 受鼠移植后判断标准

3.7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清髓预处理后骨髓及外周血来源造血干细胞骨髓腔内移植

4.2 减低剂量预处理IBM-HSCT后造血重建及生存状态

4.3 预处理强度对静态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腔内移植后造血重建及生存状态的影响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髓腔内注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唯一有机会使多种疾病得以治愈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基本条件是供者干细胞能够归巢至骨髓“龛位”,在合适的造血微环境中重建供者造血。由于缺乏有效提高植入效率的方法,目前临床常用增加移植细胞数量的方法改善移植效果。这种策略临床有效但是同时存在一些问题。近来研究证实骨髓腔内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式安全可行,植入效率高。有可能极大地扩大造血干细胞的适应症,提高多种恶性及良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但是,目前干细胞来源和预处理强度这两个关键因素如何对骨髓腔内移植后造血重建发生影响尚无系统研究。
  目的:
  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模型,评价造血干细胞来源及预处理强度对骨髓腔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
  方法:
  将雄性C57BL/6(H2b)小鼠来源的骨髓静态(即未动员)/动员后单个核细胞或动员后的外周血干细胞,注入到经3Gy或者6Gy全身照射后的雌性BALB/c(H-2d)小鼠双侧骨髓腔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每组6只小鼠,每只受鼠均输注1×106个供者细胞。定期观察小鼠一般状况,测量体重,计数外周血白细胞,嵌合率观察移植后造血重建的情况。部分小鼠行组织病理检测以评价GVHD的程度。
  结果:
  1.清髓性预处理各组中早期均出现照射性损伤。其中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腔内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体重均与时间呈线性相关,估计移植后约+17d至+19d白细胞可恢复至1.0×109/L以上,体重于+14d左右开始恢复。+30d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3.2±0.7)×109/L,嵌合率检测为96%,存活率为100%。GVHD组织病理评分为3.5±1.2分。相同剂量处理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注射组仅存1只。
  2.非清髓性预处理各组的照射性损伤及移植相关毒性不明显,生存状态良好,体重与时间呈正相关。+30d与+60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组分别为: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骨髓腔内注射组(2.45±0.46)×109/L与静态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腔内组(3.70±1.00)×109/L。+30d及+2.5m供者嵌合率在静态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骨髓腔内移植组最高分别为:15.7%±6.2%、90.80%±4.42%(p<0.05)为四组中最高。
  3.在静态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腔内注射时,清髓剂量预处理后供者造血重建显著早于减低剂量预处理组,+30d时白细胞计数分别为3.3×106/L和1.5×106/L(p<0.001),供者嵌合率显著高于减低剂量预处理组(96% vs16% p<0.001)
  结论:
  1.在高剂量预处理及减低剂量预处理条件下,较低数量的静态骨髓来源造血干细胞骨髓腔内移植方法均可以有效实现供者型造血重建;
  2.在骨髓腔内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式中,高剂量预处理较减低剂量预处理更能有效地实现造血重建,但是移植相关毒性者严重;
  3.在较低移植细胞数量条件下,静态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行骨髓腔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早于动员后外周血及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提示在此种造血干细胞模式下,需要考虑优先选择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