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震前兆数据交换系统设计
【6h】

地震前兆数据交换系统设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苹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发展动态

2.1 地震前兆数据传输发展动态

2.2 相关技术进展

2.2.1 数据集成方法简介

2.2.2 消息中间件技术

2.2.3 分布式数据库复制技术

2.2.4 ORACLE数据库相关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震前兆数据交换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地震前兆系统结构分析

3.1.1 地震前兆系统物理拓扑结构分析

3.1.2 地震前兆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3.1.3 地震前兆数据资源结构分析

3.2 地震前兆数据分析

3.2.1 地震前兆元数据需求分析

3.2.2 地震前兆观测数据需求分析

3.3 地震前兆数据交换总体设计

3.4 地震前兆数据交换系统关键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震前兆元数据交换管理子系统设计

4.1 地震前兆元数据交换管理体系结构设计

4.1.1 地震前兆元数据管理模型

4.1.2 地震前兆元数据交换管理子系统体系结构

4.2 地震前兆元数据交换管理模块设计

4.2.1 三级节点管理设计

4.2.2 学科中心节点管理设计

4.2.3 地震前兆元数据四级交换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交换子系统设计

5.1 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增量交换算法设计

5.2 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交换模块体系结构设计

5.3 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交换模块设计

5.3.1 交换订阅模块设计

5.3.2 交换策略模块设计

5.3.3 交换任务执行模块设计

5.3.4 监控模块设计

5.4 备份模块设计

5.4.1 备份模块体系结构

5.4.2 备份恢复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系统测试

6.2.1 元数据交换管理模块测试

6.2.2 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交换模块测试

6.2.3 地震前兆备份模块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论文总结

7.1 论文成果

7.2 成果展示

7.3 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Ⅰ数据库链接测试

附录 Ⅱ数据删除一致性保障设计

附录 Ⅲ地震前兆数据交换系统页面展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随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的展开,我国地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目前在我国的地震系统中已经建成了台站到区域中心,区域中心到国家中心,国家中心到各学科中心的专有行业网络,并且从行业的信息整体上对数据库系统和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结构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为加快实现地震信息化建设铺平了道路。经过“十五”期间地震前兆台网建设和改造的完成,我国的地震前兆台网观测台(点)达到了1000多个,地震前兆观测手段日趋于完善,观测密度不断地增加,业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如何有效地把全国分布式的现代化前兆观测系统纳入一个观测整体,并给全国的地震分析预报人员提供及时可靠的地震观测数据资料是一个急需要求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分析地震前兆台网分布式环境数据资源交换需求基础上,设计并实现我国地震前兆台网的数据交换和有效管理。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详细分析了地震前兆台网总体结构及前兆数据资源的内容、特点和交换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前兆数据交换总体设计方案。
   (2)提取出地震前兆元数据交换管理模型,并基于Oracle快照复制机制,设计地震前兆元数据的交换管理模块,实现了地震前兆元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共享。
   (3)设计一种地震前兆数据交换增量算法模型,并基于Oracle数据库链接技术,设计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交换模块,实现了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在节点间的数据交换。
   (4)根据地震前兆系统需求,设计了地震前兆数据备份模块和数据恢复功能模块。
   最后,搭建了真实测试环境,测试本论文设计的地震前兆数据交换系统。测试结果验证了地震前兆数据交换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目前,基于本论文研究成果基础上设计的中国地震前兆台网数据管理系统已经在全国地震前兆系统实现运行,很好的满足了地震前兆系统数据相关业务需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