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ERCP术后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基因分型研究
【6h】

ERCP术后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基因分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感染率

2 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3 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菌分析

4 耐药基因分型研究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内镜下支架治疗胆道梗阻及胆道感染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发生血流感染是ERCP术较为常见并发症,其原因是因为胆管的梗阻以及细菌感染的出现,胆管内压力显著升高之后导致患者肝脏的胆血屏障被严重损害,细菌及细菌毒素突破胆血屏障进入患者的血流循环当中,其原因以肝胆系统病损较为多见,是一种常合并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严重感染性疾病。
  严重胆管炎症发作能够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可迅速出现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多脏器发生衰竭,严重威胁生命。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无菌的胆汁在特殊情况下由于肠道细菌发生异位而导致致病。细菌构成主要为:肠道内的条件致病菌。在导致胆汁感染的细菌中以革兰氏阴性菌最为常见,其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第三为真菌。当胆道发生梗阻时,其内的压力升高,造成微生物、细菌、毒素进入毛细血管、淋巴管等循环系统,从而发生严重脓毒血症、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情况。
  在临床工作中选用合理的抗生素是治疗胆道感染的重要方面,尤其对于临床上难以取得胆汁标本或者早期治疗胆源性感染患者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尚未出来时尤为重要。治疗的理论依据主要为既往临床关于胆道感染患者的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而针对 ERCP术后患者血流感染的血液标本进行采集、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统计学分析,胆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基因分型研究在我地区并无相关研究,因此对本地区近期各项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详实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为临床抗生素选择作指导来协助临床经验性用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加强ERCP术后感染患者管理,提高患者的病愈率、生存率。
  目的:
  1、调查ERCP术后住院患者感染率,评估术后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2、分析 ERCP术后患者血流感染主要病原学分布情况对以往资料进行比较。
  3、研究 ERCP术后患者血流感染常见细菌耐药基因型,以利于临床选用适合抗生素,协助临床经验性用药并指导抗感染用药。
  方法:
  1、应用横断面研究收集我院及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共410例ERCP术后发热患者,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化验及辅助检查等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逻辑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患者术后血流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2、血液细菌培养及鉴定、药敏试验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鉴定试剂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数值分类分析鉴定系统(API)及 VITEK2-Compact鉴定仪,药敏试验采用上海佰珞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法及纸片药敏扩散法(K-B法),M-H琼脂和药敏纸片均购自英国 OXOID公司。应用全自动微生物培养以及鉴定技术,对收集的125株分离菌进行分布及药敏情况分析,对以往收集资料进行动态比较。
  3、对同时引起菌血症的主要病原菌采用PCR方法进行相关耐药基因检测,探讨其主要耐药机制。
  结果:
  1、本研究通过上述措施统计发现 ERCP术后发热患者血流感染率约为29%,其中单因素分析提示低白蛋白血症、高龄、术前黄疸时间长、术前有胆道感染及每日平均引流量均是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疾病良恶性质以及胆道梗阻部位是ERCP术后出现胆道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2、感染患者共119人,共培养出病原菌125株,共分离出120株需氧菌,120株中革兰阴性菌79株,占65.83%;革兰阳性菌41株,占34.16%,革兰阴性菌主要致病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菌以及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主要致病菌包括肠球菌。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酶烯类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耐药率低于1.4%、10.6%、3.43%。
  3、连续收集53株大肠埃希菌,共有46株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均是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CTX-M-1群26株,CTX-M-9群16株,其中4株菌产两群CTX-M型,测序比对出共6种基因型。与未产酶的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组相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组应用抗生素级别高、数量多,而院内感染比例高,患者死亡率也高。
  结论:
  1、本研究提示发现:低白蛋白血症、高龄、术前黄疸时间长、术前有胆道感染及每日平均引流量均是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疾病良恶性质以及术前存在胆道感染是ERCP术后出现胆道感染独立危险因素,高危患者要注意采取措施预防胆道感染的发生。
  2、 ERCP术后血流感染细菌仍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而当革兰阳性菌为致病菌时,注意根据血液培养结果选用窄谱抗生素。
  3、 ERCP术后患者血液感染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主要基因型为CTX-M型;要注意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并注意及时控制感染发生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