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RhoA-ROCK信号通路在氯胺酮致发育期海马神经元的神经毒性机制研究
【6h】

RhoA-ROCK信号通路在氯胺酮致发育期海马神经元的神经毒性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原代海马神经元的培养、形态学观察及纯度鉴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不同浓度的氯胺酮对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RhoA-ROCK信号通路在氯胺酮致发育期海马神经元的神经毒性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全身麻醉药对发育期大脑的影响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原代海马神经元的培养、形态学观察以及纯度鉴定
  目的:
  通过对新生24h内S D大鼠海马神经元培养,掌握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的方法,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鉴定神经元纯度。
  方法:
  取新生24 h内的S D乳鼠,用75%乙醇消毒,剪断头,分层剪开皮肤和颅骨,用弯镊取出大脑,置于预冷的DMEM液中,快速剥离出两侧海马组织,在解剖显微镜下去除海马的血管和被膜,用显微剪把组织剪碎,再移入木瓜蛋白酶和DNA酶Ⅰ的混合消化液中,置于37℃,5%CO2培养箱中消化30 min。用吸管将组织块移入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液中终止消化5min,再把组织块移入接种培养基中,用1ml长枪头匀速、轻柔地反复吹打,直至液体变浑浊,没有块状物质,之后过200目的细胞筛。在显微镜下进行活细胞计数,制成1x106/ml密度的细胞悬液,种植于多聚赖氨酸处理过的6孔培养板中,每孔加2.5ml,置于37℃,5%CO2的培养箱内培养。6h后全量更换无血清的维持培养基。以后,每隔一天半量换液一次。在第四天的时候,加入终浓度10mM的5fu和尿嘧啶,来抑制胶质细胞的生长。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的生长情况。海马神经元培养7d后,应用免疫荧光化学技术,用荧光标记的MAP-2标记神经元, DAPI标记所有细胞的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随机选取5个孔,分为5组,分别在低倍视野(4×10)和高倍视野(10×20倍)下观察,拍照。计数神经元和所有细胞核的数目,并计算神经元所占的百分比,取均值作为每孔神经元纯度。
  结果:
  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神经元标志物单克隆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2(MAP-2)抗体和核抗体DAPI荧光染色后,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鉴定,计算海马神经元纯度约为(91.52±1.70)%。
  小结:
  体外培养的原代SD新生乳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典型,且海马神经元纯度在90%以上,能够满足进一步的实验要求。
  第二部分不同浓度的氯胺酮对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氯胺酮对发育期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
  方法:
  取原代培养至第5d的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4组:①C组(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维持培养基②K1组:加入氯胺酮,终浓度为100μM③K2组:加入氯胺酮,终浓度为300μM④K3组:加入氯胺酮,终浓度为500μM。各组继续培养6小时后,固定,用荧光染料V22888染色。之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随机摄取荧光图片,并计算各组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以及平均长度。
  结果:
  1树突棘的密度(F=13.298,P=0.002):K2组及K3组与C组比较,数值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1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3组与 K2组比较,数值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树突棘的平均长度(F=30.440,P=0.000):K2组及K3组与C组比较,数值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1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3组与K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小结:
  氯胺酮对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具有剂量依赖性。随着氯胺酮浓度的升高,其对树突棘的损伤也越明显,其神经毒性作用就越强。
  第三部分氯胺酮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的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
  目的:
  1应用 Westem blot技术检测使用氯胺酮后 RhoA及其下游分子ROCK的表达量的变化,以及使用Y-27632后RhoA和ROCK蛋白表达的变化。
  2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标记神经元树突棘,阐明RhoA-ROCK信号通路在氯胺酮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毒性中的作用。
  方法:
  取原代培养至第5d的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4组:①C组(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维持培养基②Y组:加入 Y-27632,终浓度为10μM③K组:加入氯胺酮,终浓度为300μM④K+Y组:加入氯胺酮和Y-27632,终浓度分别为300μ M和10μM。
  1将各组再培养6小时后,提取蛋白,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RhoA和ROCK蛋白表达的变化。
  2将各组再培养6小时后,用V22888染色,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神经元树突棘的变化。
  结果:
  1 RhoA(F=404.774,P=0.000):Y组与C组比较,RhoA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与C组比较,RhoA蛋白表达表达显著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K+Y组与K组比较,RhoA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ROCK(F=721.413,P=0.000):Y组与C组比较,ROCK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与C组比较, ROCK蛋白表达表达显著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K+Y组与K组比较,ROCK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树突棘的密度(F=11.383,P=0.003):Y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与C组比较,数值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Y组与K组比较,数值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树突棘的平均长度(F=26.152,P=0.000):Y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与C组比较,数值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Y组与 K组比较,数值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结:
  1氯胺酮可通过激活RhoA-ROCK信号转导通路损伤神经元树突棘,并发挥其神经毒性作用。
  2 Y-27632可减轻氯胺酮对树突棘的损伤,减弱氯胺酮的神经毒性作用,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结论:
  氯胺酮可通过RhoA-ROCK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神经毒性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