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中脉络膜厚度的临床研究
【6h】

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中脉络膜厚度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常规检查项目及术后随访

3 检查指标及方法

结果

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 各组在黄斑中心凹下及周围各个位点上平均脉络膜厚度的差异

3 各组在视乳头周围各个位点上平均脉络膜厚度的差异

4 AL和ACD与PACD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5 PACD患者术前、术后黄斑中心凹下及周围各个位点上平均脉络膜厚度

6 PACD患者术前、术后视乳头周围各个位点上平均脉络膜厚度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脉络膜厚度在不同类型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青光眼(glaucoma)是世界范围内发病数量位居第一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其中,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PACD)是我国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约占47.5%。其发病与异常的眼球解剖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最新研究认为脉络膜膨胀增厚是PACD的发病机制之一。近年来,眼科诊疗设备不断完善,诊疗技术日益提高,尤其是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DI SD-OCT)的出现,可方便、清晰地获得脉络膜断层影像,并通过测量获得患者脉络膜厚度的具体数值,且能对其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本研究分析脉络膜厚度在不同类型 PACD中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探讨脉络膜在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
  1探究不同分型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患者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分析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2探讨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患者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3探讨脉络膜厚度在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诊断为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的患者82例(155眼)。其中包括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24例(24眼),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28例(35眼),慢性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30例(3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8例(58眼)。另收集于我院行眼部常规检查的健康人72例(72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相关病史采集: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现病史等;并进行眼部相关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双目间接眼底镜,应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及中央前房深度。应用 EDI SD-OCT测量患者黄斑中心凹下及距黄斑中心凹1、3mm处上方(S)、下方(I)、颞侧(T)、鼻侧(N)脉络膜厚度,并测量距视乳头1、2mm处上方(S)、下方(I)、颞侧(T)、鼻侧(N)脉络膜厚度,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5例(76眼)行青白联合或小梁切除手术。并在术后7天、1个月对术眼行EDI SD-OCT检查,对脉络膜厚度进行观察。
  结果:
  1各组在黄斑中心凹下及周围各个位点上平均脉络膜厚度的差异
  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closure suspects,PACS)组、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APAC)组、慢性原发性房角关闭(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CPAC)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CG)组、正常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分别为296.25±79.36μm、310.23±68.78μm、280.74±64.34μm、280.69±82.72μm、232.19±72.21μm,经统计分析:PACD各组患者在黄斑中心凹下及周围不同位点上平均脉络膜厚度值均比正常对照组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ACD各组患者中,APAC组中SFCT及距离黄斑中心凹1、3mm处上方(S)、下方(I)、颞侧(T)、鼻侧(N)最厚,其次PACS组、CPAC组,PACG组最薄,所有PACD患者及正常人中SFCT最厚,且距离黄斑中心凹越远脉络膜越薄。在PACD各组患者中,APAC组中SFCT均较PACD其余各组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S组、CPAC组与PACG组之间SFCT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2各组在视乳头周围各个位点上平均脉络膜厚度的差异
  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患者在视乳头周围各个位点上平均脉络膜厚度均比正常人薄,但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水平及垂直截面上,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患者各组及正常对照组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距离视乳头越远而越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AL和ACD与PACD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在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患者中,AL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r=-0.295,P=0.007),然而ACD与SFCT无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4 PACD患者术前、术后黄斑中心凹下及周围各个位点上平均脉络膜厚度
  无论术前还是术后,PACD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均在黄斑中心凹下最厚,且距离黄斑中心凹越远其脉络膜越薄。PACD患者的术前SFCT值为:281.76±63.51μm,术后7天及1个月分别为:318.41±75.48μm、295.89±66.25μm。术后7天、1个月时其SFCT值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94,P1<0.001;t2=﹣2.032,P2=0.046)。而术后1个月时SFCT值较7天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4,P=0.001)。
  5 PACD患者术前、术后视乳头周围各个位点上平均脉络膜厚度
  无论术前还是术后,视乳头周围各个位点上平均脉络膜厚度均随着与视乳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PACD患者在术后7天时在视乳头周围各个位点上平均脉络膜厚度均明显高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在距离视乳头上方2mm、鼻侧1、2mm及颞侧2mm上平均脉络膜厚度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距离视乳头鼻侧2mm及颞侧2mm上平均脉络膜厚度较术后7天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距离视乳头上方2mm及鼻侧1mm上平均脉络膜厚度低于术后7天,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 PACS组、APAC组、CPAC组、PACG组患者在黄斑中心凹下及周围位点脉络膜厚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视乳头周围位点脉络膜厚度小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PACD各组中APAC组黄斑中心凹下及周围各位点上脉络膜厚度最厚。
  3 PACD各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中脉络膜厚度在各个位点上分布不均。在黄斑区,SFCT最厚,距离黄斑中心凹越远其脉络膜越薄;在视盘周围,视盘最薄,距离视盘越远其脉络膜越厚。
  4 PACD患者的眼轴长度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而中央前房深度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无相关性。
  5 PACD患者术后黄斑区及视乳头周围平均脉络膜厚度在短期内增加,但术后1个月时有下降趋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