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年台州市眼科学术会议暨飞秒激光研讨会
2016年台州市眼科学术会议暨飞秒激光研讨会

2016年台州市眼科学术会议暨飞秒激光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浙江台州
  • 出版时间: 2016-11

主办单位:;台州市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台州市眼科学术会议暨飞秒激光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台州医院眼科中心引进了国内首台博士伦最新一代VICTUS飞秒激光手术系统.可开展飞秒激光屈光矫正手术及飞秒白内障手术,真正做到无刀手术,使该类手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VICTUS飞秒激光平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备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和做飞秒白内障(晶状体囊切开、晶状体粉碎、角膜切口、角膜弧形切口)两种功能的先进设备.我中心先期开展了飞秒屈光矫正手术,效果满意.本研究探讨正确掌握博士伦最新一代VICTUS飞秒激光手术系统制作角膜瓣的方法及安全性. 方法:应用博士伦最新一代VICTUS飞秒激光完成218例415眼制瓣的LASIK手术.均设定蒂在上方的角膜瓣,厚度120μm,直径8.8-9.2mm,瓣缘夹角55度,边切角110度.飞秒激光的点距和行距设置:基质面点距2.3μm,行距5.7μm;瓣缘点距4.6μm,行距5.7μm.基质面切割能量750nj,边切能量1000nj.激光频率160kHz.常规消毒表面麻醉后,取出两片式可调节患者接口套件,分别与飞秒激光手术平台连接.将患者置于对焦完毕的显微镜下,进行吸附对接,以瞳孔为中心放置吸引夹,使用脚踏开关或软件按钮施加吸力完成眼球吸引固定.移动手术床至激光位置,使用操纵杆将角膜上的环形反射与环形灯照明对齐,当两个环处于同心状态时,说明球面患者角膜接触镜PI与吸引夹的对中良好;对接时同时借助3维智能压力传感器注意观察屏幕上的Z轴压力显示与激光控制面板上的剪切力显示器,显示灯均为绿色时为最佳状态.锁定吸引夹,开启飞秒激光程序,完成激光制作角膜瓣操作. 结果:218例415眼均顺利完成飞秒激光制瓣.术中均有角膜瓣下及瓣缘周围气泡,未见不透明气泡(opaque bubble layer,OBL)存在于深部基质及气泡垂直突破进入前房,也未见气泡存在于角膜上皮下或气泡破裂突破角膜上皮而导致角膜瓣穿孔.制瓣后无掀瓣困难,无碎瓣、游离瓣、纽扣瓣、不完全瓣等异常角膜瓣,也无制瓣偏离中心、中央掀瓣困难发生. 结论:博士伦最新一代VICTUS飞秒激光手术系带有智能压力传感器的弧形患者接口PI,不对角膜产生压平,对角膜、眼球干扰少,制瓣精确.其3维智能压力传感器,可从X、Y、Z三个方向监测眼位;保证负压吸附居中均衡,减少兔眼发生.其2片分体式球面患者接触面使手术中负压低;眼压升高低;患者舒适度高.其电脑操控负压吸附,具有自动关闭功能;患者医生全程可视,手术十分方便.博士伦VICTUS飞秒激光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其制瓣方法安全性高,精确,瓣均一性好,掀瓣非常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手术引入的高阶像差,对提高对比敏感度、LASIK术后视觉质量有积极的意义.飞秒激光由于具有高频、低能、高精度、高重复性、无创伤的优越性将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得到更广泛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对超高度近视的矫治效果. 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5年7月验配高透氧性RGP的超高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值>-12.00D)35例(64眼),观察验配RGP后的矫正视力、配适情况,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定期复诊,观察有无眼部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64眼配戴RGP后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82±0.18,均等于或超过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38.71,P<0.01).其中40眼(62.5%)最佳矫正视力增加2行以上,11眼(17.18%)视力增加5行及以上,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及眼部不适等并发症病例. 结论:超高度近视配戴高透氧性RGP可改善光学系统的像质,其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配戴框架镜,并有较好舒适度,视野较大,无明显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为超高度近视患者视力矫正的理想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简易快速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手术方法和术后效果.方法:对本组88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在相应部位一刀切开皮肤直至切透相应的骨膜;用骨膜分离器剥离骨膜;用血管钳刺破鼻骨成一小孔,用咬骨钳咬成相当大小的骨孔;鼻粘膜及泪囊切开,去除后瓣,仅作前唇缝合结扎于皮肤上,;缝合皮肤切口.结果:随访1年,88例中泪道冲洗通畅,患者不适症状消失85例,3例小量泪溢,总有效率为100%.结论:该手术简而一刀切,分骨膜,咬骨窗,单瓣膜,手术方法简单,术后效果佳.
  • 摘要:本例患者左眼脉络膜脱离诊断明确,脉络膜脱离是由于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疏松,静脉是一种无肌肉组织,仅有少量结缔组织和单层细胞内皮的窦腔,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外压力突然降低致使血浆大量渗出,积聚在脉络膜上腔而发生脱离。临床常见的原因有,低眼压,包括内眼手术如抗青光眼滤过手术、白内障摘除、视网膜脱落放液术及眼外伤等,睫状体脱离或睫状体水肿至房水分泌减少,脉络膜循环障碍,如巩膜加压术使涡静脉受压,炎症所致脉络膜血管扩张。临床表现:轻度脉络膜脱离可见周边部网膜呈球形或环形棕褐色隆起,严重脉络膜脱离可向后发展达到后极部,常由涡静脉分隔开来。术后由低眼压引起脉络膜脱离多发生在术后1-2天,一般持续2周逐渐消退。治疗方式:充分散瞳,应用糖皮质激素,高渗药物和醋氮酰胺等,经药物治疗脱离仍不能复位时,可考虑平坦部作巩膜切开、放液。
  • 摘要:视网膜裂孔是造成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及时处理有潜在危险的眼底并发症,在预防视网膜脱离发生及治疗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现总结本院2011~2015年间采用532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变性及裂孔的经验,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是临床上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为相关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大约30%视网膜脱离患者可发现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所以,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在预防视网膜脱离发生及治疗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其治疗的基础是通过视网膜裂孔或变性周围的光凝导致渗出性脉络膜炎,最终产生局部的脉络膜视网膜瘢痕,使视网膜神经细胞层牢固地黏附于色素上皮层及外层的脉络膜,从而阻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采用532倍频激光对本组患者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通过半年至2年的随访观察,激光术后视力均未下降,未发现新的视网膜脱离和其他明显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获得100%满意疗效。认为对视网膜变性及裂孔行激光光凝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是预防视网膜脱离有效的临床手段,预防性激光治疗视网膜变性及裂孔是安全的、有效的。
  • 摘要:眼压升高被认为是青光眼的定义,青光眼的危险随着眼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加.目前有观点认为眼压水平被确定为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眼压不是青光眼危险的全部,有些病人即使眼压下降了但疾病仍然在变化.应全面考虑眼压的各个方面和其他影响视神经乳头的因素。(青光眼是多因素疾病,IOP只是其中之一,一些病人存在非IOP依赖的因素,眼压不是青光眼危险的唯一因素,还存在着其他例如OPP和CSF-P等因素;尤其是IOP和CSF-P之间形成的跨筛板压力差。可以说,在NTG中,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不是单纯眼内压造成,亦非单纯颅内压造成,而可能是由眼内压与颅内压之间的跨筛板压力差造成,故应进一步地了解眼压、青光眼和全身因素的复杂相关性。
  • 摘要:原发性青光眼,特别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持续终身的疾病,因而持续终身的随诊有可能减少失明和严重视功能损伤的危险,分析了眼压与青光眼的关系,总结了其诊断过程中是否需要监测眼压波动以及如何监测,每次随诊均应关注并认真评价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另外,突发单眼高眼压除了可能的原发性青光眼或青一睫综合征外,也见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角膜内皮炎(角膜中央后弹力层皱褶、灰色细小KP)及小梁网炎等。
  • 摘要:高度近视眼由于长眼轴的原因,其白内障特点与常规白内障有所不同,甚至有的手术具有巨大挑战.治疗此类白内障必须知晓其临床特点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介绍了其解剖特征,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治疗,高度近视患者IOL常会出现低或负度数,建议仍应囊袋内植入IOL,能降低发生PCO风险,不需要行YAG激光囊膜切开,从而降低RD风险,降低发生RD的风险,IOL是很好的生物屏障,能防止玻璃体前移。唯一为高度近视白内障量身定做的IOL。前凹后凸、大耳朵襻、大光学面、合适的总直径,减少了传统IOL易造成RD,IOL移位,后囊皱褶等并发症,真正为高度近视白内障量身定做。
  • 摘要:目的:观察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中晚期眼烧伤性睑球粘连临床疗效.方法:手术分离睑球粘连后,将0.02%(0.2mg/ml)的丝裂霉素c棉片,置于深穹隆部的结膜下3min后取出,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结膜囊后进行生物羊膜移植.结果:22例22眼患者在术后2~3周均有满意的眼睑外形和眼球运动功能,随访8~16个月,治愈18例,占81.8%,好转4例,占18.2%.结论: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霉素C治疗中晚期眼烧伤性睑球粘连疗效良好,并可较大程度地降低术后复发率.
  •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视力、视功能和生存质量情况. 方法:选择在本院眼科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于术后3个回院进行随访检查的104例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均行详细眼部检查和视力检查,并采用美国眼科研究所开发的视功能(VF)和生存质量(QOL)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术前进行优势眼确立以利术时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调整. 结果:104例患者远视力术前为4.21±0.14,术后为4.69±0.18;平均VF得分术前为46±6.2,术后为82±7.3;平均QOL得分术前为57.3±8.42,术后为90±3.34,手术前后各数据经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并且VF、QOL与患者年龄均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5和-0.643,P均<0.001). 结论:白内障手术的开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患者的VF和QOL,因此确定白内障患者手术时机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以保证患者术后获得最满意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青光眼引流器及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 方法: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21mmHg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 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 摘要:简介了OPD-ScanⅢ的应用,提出白内障验光配镜,OPD-ScanⅢ视觉品质评估以及角膜诊断和屈光手术,同时总结了OPD-ScanⅢ功能多様式的测量功能。
  • 摘要:介绍了我省盲情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充分认识防盲治盲任务的艰巨性,高度重视防盲治盲这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根据防盲治盲医疗资源总量不是、分布不均的现状,积极提倡和引导优质眼科医疗资源下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盲治盲工作.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呼吁政府加大对初级眼保健服务的投入,并纳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发展。
  • 摘要:介绍了角膜屈光手术的重要发展阶段,探究了飞秒激光治疗原理,持续时间短,单脉冲持续时间飞秒级,高密度光爆破,飞秒激光治疗原理光爆破切割并产生气泡,飞秒激光仪优点高精度误差:SD在10um左右,重复性高高安全度桥连组织个性化根据要求,设置不同深度、厚度、大小、形态.
  • 摘要:灌注液错流综合征发生在phacoe的I/A/抽吸黏弹剂阶段,突发剧烈和持续的前房变浅,眼压升高,无脉络膜出血/眼外压力.和恶性青光眼的房水错流差异不大,但IMS是在手术时发生,而恶青的房水错流术后发生.Dr.Mackool:提出"灌注液错流综合征"概念.20%甘露醇250ml快滴不时前房注入黏弹剂维持前房深度,经睫状体平坦部玻体腔水囊穿刺抽液,23/25/27G玻体手术系统单通道玻体干性切除。
  • 摘要:何谓飞秒激光飞秒(femtosecond)简称fs,是标衡时间长短的一种计量单位.IFS=10-15S,即1飞秒只有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光1秒钟可绕地球七圈半,而10飞秒的时间只能绕头发丝一圈.飞秒激光手术治疗近视眼、白内障,为高端患者提供无刀手术,更安全、更精确、更有效。
  • 摘要:临床上许多鼻部、眼眶疾病可相互累及,临床表现复杂,首发症状往往不能提示主要病变的来源,使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患者往往在就诊时忽视鼻部症状而因早期表现为视力障碍、眼痛、突眼等就诊于眼科,导致病情延误.鼻窦囊肿在临床上多见,其最常见的是鼻窦黏液囊肿,多发生于筛窦,其次为额窦,上颌窦较少,原发于蝶窦者极少。鼻眼的解剖关系非常密切,眼眶内下2/3为鼻窦所包围,其间仅隔着一薄层骨板,许多结构为鼻眼共有。眶内侧壁的骨部由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纸样板构成。各鼻窦与眶壁有直接相通的孔道,有血管穿越其间,鼻窦的静脉经过眼眶内血管流向静脉丛。这种密切的毗邻关系是鼻窦囊肿影响眼部症状的解剖学基础。本病例为较为罕见的蝶窦和后组筛窦囊肿。回顾其疾病发展过程,患者疾病前期表现为左眼部阵发性疼痛,并在上方内侧眼眶处压痛明显,伴同侧头痛,无明显视力下降,缺少鼻部症状,符合神经痛的表现,首诊医师未予CT或MR辅助检查来排除鼻窦病变。后患者迅速出现视力减退、瞳孔散大、眼睑下垂以及眼球固定等眶尖综合征的表现,结合影像检查,考虑为囊肿迅速增大,破坏骨质并压迫眶尖引起的并发症。排除手术禁忌后尽早开展手术治疗,术后眼痛、头痛症状快速消失,视力恢复差。就报道的病例结合以往的文献报道,鼻窦囊肿导致的视力丧失大多没有恢复,或者恢复效果很差,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能及时正确诊治致视神经出现不可逆性缺血坏死。从本文病例分析及文献报道可以看出,鼻窦囊肿可以导致眼部症状,常因眼部症状而首诊于眼科。因其早期多无鼻部症状或症状轻微、缺乏特异性,或眼科医生对鼻腔及鼻窦病变可以导致眼部症状的认识不足易被忽视或误诊,导致部分病人延误治疗。临床中,应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加强横向思维,注意疾病的鉴别诊断。出现眼科症状如眼痛、复视、视力下降等而原因不明或治疗效果不佳者,在做好专科检查的同时,应及时行眼部及头颅CT扫描检查,便于早诊断早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与比较高频电灼联合泪道置管术与泪道探通加泪道置管术在治疗泪道阻塞的效果及术后相关情况对比. 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泪道阻塞患者共96例,共112眼,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66眼)与单纯置管组(56眼),联合治疗组行高频电灼联合泪道置管术,单纯置管组行泪道探通加泪道置管术.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至少1年,观察相关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联合治疗组共64眼有效(96.97%),单纯置管组共53眼有效(94.64%),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17,P=0.518>0.05).随访1年,联合治疗组复发4眼,复发率为6.06%,单纯置管组复发10眼,复发率为17.86%,单纯置管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x2=4.150,P=0.042<0.05). 结论:联合治疗组与单纯置管组在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术后效果方面各有优劣,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术式.
  • 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手术中绷带型接触镜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患者按术后处理方式分为A、B两组,A组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绷带型接触镜(观察组),B组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常规包盖眼(对照组),其中A组20例,B组20例,术后观察两组资料角膜刺激症状及角膜上皮愈合时间,OCT扫描评价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最终愈合通过荧光素染色确认. 结果: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及翼状胬肉大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角膜上皮恢复时间观察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2~6个月未见感染、复发、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翼状胬肉术后应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缓解了患者疼痛和刺激症状,促进术后恢复,有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OCT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检查手段,是监测胬肉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的理想工具.
  • 摘要:弱视是视觉发育敏感期异常视觉经验所导致的以空间视力损害为特征的一组视力不良综合征,一般矫正视力低于4.9的可以诊断。发病诱因一般与斜视、单眼视觉剥夺(如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角膜斑翳、长时间遮盖一眼)、屈光不正以及屈光参差等。眼部检查常规排除器质性异常外,一般以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为主要发病诱因。其中屈光不正又以高度远视或高度近视或高度散光为最常见的因素。但本例患者检查,眼部及神经系统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屈光不正度数为低度近视,造成视力无法完全矫正与明显提高,诊断方面符合弱视诊断。
  • 摘要:目的:评价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球内异物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24例眼后段金属球内异物的临床资料,其中一期手术23例,二期手术1例,随访3-6个月,观察记录: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并发症、异物取出率、视网膜复位等情况,对上述资料进行临床评估.结果:异物取出成功率100%;24例中视力提高20例,占83.33%;眼压及炎症反应控制良好;发生术后PVR者4例,其中3例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至末次随访除一例为硅油依赖眼,其余23例视网膜在位情况均良好.结论:应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后段球内异物,尤其一期手术应用该治疗方式安全有效.
  • 摘要: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着手术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创伤小、预后理想、手术并发症少,是目前白内障手术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术式.各种原因致瞳孔后粘连,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难度加大,且盲目性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几率增高并影响视功能的恢复.我院2011年-2015年60例瞳孔后粘连白内障患者采用黏弹剂钝性分离虹膜后粘连+下方瞳孔缘超微锯齿状剪开扩大瞳孔,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瞳孔后粘连常见原因有:葡萄膜炎,抗青光眼术后,眼外伤等,且容易并发白内障。在瞳孔后粘连小瞳孔下进行白内障手术,由于可视范围小,手术操作空间局限,晶体周边无法暴露,本院采用黏弹剂钝性分离虹膜后粘连十下方瞳孔缘超微锯齿状剪开相结合扩大瞳孔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减少了对虹膜组织的牵拉损伤,降低虹膜根部离断及虹膜出血的机会,为完整的环行撕囊提供了条件,这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虽然瞳孔后粘连小瞳孔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风险和难度较大,只要根据患者虹膜功能情况,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摘要:多数眼睑裂伤可合并泪小管断裂伤,日常生活中泪液引流主要依靠下泪小管,如不及时正确吻合断裂的泪小管会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传统的单管(硬膜外导管)置入法在术后绝大多数会导致患者下泪点外翻,甚至下睑外翻,远期泪液引流效果仍不理想.环形置管法替代单路泪道插管法实施泪小管断裂吻合术获得了良好效果.由于鼻泪管下端开口在下鼻甲内侧,位置隐蔽,术中在将硅胶软管两端自鼻腔拉出时,显微镜辅助下直视相比盲勾可减少鼻黏膜损伤.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本院采用硅胶软管环路置入治疗泪小管裂伤获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采用显微镜辅助环路置入硅胶管,鼻泪管下端开口处在下鼻道外侧壁前部近下鼻甲附着缘处,位置隐蔽,助手用鼻镜扩大鼻腔,在显微镜辅助下推开下鼻甲,直视下顺利将探针勾出鼻腔外,相比盲勾法可减少对鼻黏膜的损伤,从而减少出血、感染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且触碰下鼻甲不影响嗅功能。鼻腔内戒环状胶管有利于术后拔管时顺利勾出。此方法安全有效,对泪道生理解剖结构影响小,操作方便,术后耐受性好,日常生活不易受影响,临床上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治疗泪道阻塞及慢性泪囊炎的简便方法.方法:对46例鼻泪管阻塞及慢性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扩张,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MC),并灌注典必殊眼膏,术后泪道冲洗6~12个月.结果:治疗的46例46眼中,治愈30眼,好转12眼,无效4眼,总有效率达91.30%.结论:采用泪道探通扩张联合灌注典必殊眼膏治疗鼻泪管阻塞及慢性泪囊炎是一项方便经济、可操作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治疗方法.方法:所有患者先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如果炎症不能被控制,注药24小时后行玻璃体切除术.结果:房水和玻璃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8例阳性,4例为表皮葡萄球菌.经玻璃体注射万古霉素等治疗,9例炎症被控制,3例行玻璃体切除术.结论:及时的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能控制大部分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治疗重度眼内炎.
  • 摘要:PIC最早由watzke等于1984年报道,好发于伴有中度近视的青年女性,本病轻症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病数周后病灶演变为萎缩性瘢痕,可不必治疗。如眼底出现黄白色病灶,可采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以促进病灶消散,视力多可恢复,预后较好。有研究表明CNV和视网膜纤维化是其常见并发症,其中CNV的产生是PIC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症状有视物模糊、变形或视力下降、闪光感及中心暗点,跟底后极部可见有多发性散在的近似圆形的黄色或灰白色病灶,多侵犯黄斑区,病灶位于脉络膜内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很少出现玻璃体炎症和眼前节炎症,数周后病灶愈合并遗留边界清晰的黄白色瘢痕性病灶。主要诊断依据:眼底呈典型的多发或者单发散在的黄白色或灰白色病灶;无眼前段和玻璃体炎症反应;FFA早期病灶呈强荧光,晚期出现荧光素渗漏。需鉴别的疾病有多灶性脉络膜炎、视网膜色素上皮炎、急性后极部多发性磷状色素上皮病变、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类肉瘤病性葡萄膜炎和眼弓形体病。主要鉴别要点有发病年龄、自觉症状、视力下降程度、病变发生部位、深度以及病变消退后的视网膜改变、有否伴发前房和玻璃体炎症、常见并发症和视力预后等。局部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是PIC的主要治疗方法,由此所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既往可用糖皮质激素、激光光凝治疗或应用光动力疗法治疗。但随着抗VEGF药物使用,PIC伴发CNV得到更好的治疗,其机理为Ranibizumab(Lucentis)是抗VEGF单克隆抗体片段,即Fab抗体,可与所有的VEGF异构体结合,抑制CNV形成,减少血管的渗透性。本患者为青年女性,既往身体健康,自幼有中度近视眼病史,发病后有典型的眼底改变,FFA和Oct检查所见均符合PIC诊断。患者病灶位于黄斑区中心凹下,RPE断裂,如果继发CNV或者形成疤痕灶,对预后造成严重影响。本例患者早期予以抗VEGF治疗,效果良好。
  • 摘要:Valsalva视网膜病变是声门关闭后胸腔内压急剧增加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视网膜前、视网膜内和视网膜下出血,其典型的眼底表现为边界清楚、带液平面的卵圆形或圆形的内界膜下出血。正常情况下,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贫血和白血病引起的视网膜出血相鉴别。本例老年患者是在低头洗头后出现的眼内静脉压骤然增高,病史明确,患者凝血时间正常且未见其他视网膜病变,结合OCT检查。符合Valsalva的临床特征,诊断明确。对于大部分出血部位不在黄斑区、视力尚可的患者,保守治疗有效,既使是大量的内界膜下积血也可缓慢自行吸收而不留后遗症。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如患者的工作或学习需要快速恢复双跟视力或者观察一定时间后积血仍无自行吸收,则可以采用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比如Nd:YAG激光内界膜切开使积血引流到玻璃体可促进积血吸收,但只适用于新鲜的出血。对具有以下特征的病例考虑使用手术治疗,黄斑区大量的内界膜下积血(直径>3PD),视力受损严重,YAG激光内界膜切开术无效或预计不能奏效,患者的工作或学习需要迅速恢复双眼视或经过一定的观察期后积血无自行吸收迹象。已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治疗方案、手术风险、并发症及预后,但患者及家属的对激光或手术治疗的顾虑较大,目前仍采用保守治疗,定期随访。
  • 摘要:目的:了解近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为制订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面对面访谈法收集25例在本院行近视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的资料,并用现象学方法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分析发现,近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存在术前焦虑和疑虑、术中紧张和无助、术后担忧和期盼的困扰等负性心理压力.结论: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的近视患者负性心理压力是真实存在的,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对患者开展专业知识的宣教,关怀照顾,护眼和用眼的日常护理指导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手术的配合和术后的满意度.
  • 摘要:现代的白内障手术进入了屈光手术的时代,选择合适度数的人工晶体获得预期的术后屈光状态成为关注的热点.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人工晶体计算公式以及眼球的生物测量仪器以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选择合适度数的人工晶体.随着白内障手术的成熟、手术仪器的改进、各种新型的人工晶体的设计、人工晶体计算公式的更新以及各种先进的白内障术前测量仪器应用于临床,对于术后屈光度的预测也越来越准确,术后对眼镜的依赖越来越小,然而对于各种各样影响人工晶体度数测量的问题,如术后前房深度的预测、非正常解剖结构的眼球的生物测量等仍然需要不断研究、改进。
  • 摘要: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是一种发育异常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视神经髓鞘纤维在胚胎7个月时,开始由中枢神经向周围生长,在出生3个月后达到并终止于视盘筛板后端。从外膝状体至巩膜筛板段有髓鞘包绕,球内段神经纤维无髓鞘。于良性肿瘤,一般无包膜,生长缓慢,相对隐蔽,多见于40岁后女性阳。视神经鞘脑膜瘤是视神经压迫性病变,严重损害视功能,术后易复发,尤其是容易沿着视神经鞘膜向颅内蔓延。治疗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尽量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本例基于以下几个条件目前采取保守治疗:患者本人不同意手术。视力较好,视野损害轻。肿瘤的占位性临床症状轻。Niiro等强调良性脑膜瘤,生长缓慢,病程很长,评估其是否具有增殖性要注意3个因素:第ICT扫描,有钙化的脑膜瘤增殖的潜力小,肿瘤基本不生长。第2肿瘤越大越易增殖,>3.5cm的肿瘤易增殖生长。第3MRI扫描,观察肿瘤的含水程度,含水量低的肿瘤接近于固体,其增殖潜力小。本例目前以每3个月影像学观察监测肿瘤的变化。
  •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飞秒激光近视手术中的实际运用和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术前宣教消除受术者紧张、焦虑的心情;通过术中引导,使受术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手术;通过术后指导,让受术者不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重视术后注意事项,从而顺利康复.结果:本院516眼飞秒激光受术后者术后1个月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0D合计485眼,占比94.0%;±1.00D合计516眼,占比100%;507眼裸眼视力≥1.0,占98.3%,其中490眼(95.%)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心理护理在飞秒激光近视手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熏蒸理疗和睑板腺按摩热敷等综合治疗对干眼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9月到2016-10月期间29例(58眼)干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查方法主要通过眼部不适等主观症状和利用眼表综合分析仪系统——karatograph5M测量非接触性泪膜破裂时间、非接触性泪河高度、睑板腺照相检查来确定干眼患者.再分两组:一组13例(26眼)行每日三次滴思然人工泪液加眼部熏蒸理疗、睑板腺按摩热敷每周一次,共治疗4次后重新测量非接触性泪膜破裂时间、非接触性泪河高度、睑板腺照相检查.另一组16例(32眼)单纯每日三次滴思然人工泪液,1个月后复查非接触性泪膜破裂时间、非接触性泪河高度、睑板腺照相检查. 结论:通过短期观察发现熏蒸理疗和睑板腺按摩热敷等综合治疗干眼效果在提升泪膜稳定性方面优于单纯滴人工泪液治疗干眼,但在睑板腺评分方面无明显变化.
  • 摘要:目的:探讨AMARIS全激光TransPR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在台州爱尔眼科医院行经TransPRK治疗的中低度近视患者26例(26只眼),随访观察眼部刺激症状、视力、眼压、haze和屈光度等情况分析. 结果:术后7-10天无不适感20例(20只眼),6例(6只眼)患者出现眼部干涩、异物感,无其他特殊不适;21只眼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一月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患者无不适感、眼压正常、无明显haze现象. 结论:采用AMARIS全激光TransPRK治疗中低度近视,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干眼、haze发病率低,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满意,为表层手术的一种理想方式.
  • 摘要:目的:了解白内障手术患者入院不同阶段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和需求情况,为临床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随机抽取本院1137名白内障手术患者,自设健康需求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健康内容及获取方式的需求程度. 结果:67.9%认为开展健康教育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对自己非常必要.术前的健康教育需求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强烈需求位于前3位的是手术风险(84.9%)、并发症(83.8%)和治疗费用(76.2%).患者健康教育方式需求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单独讲解示范(85.9%)、与相同疾病患者经验交流(83.1%)和院内宣传栏及多媒体(78.8%). 结论:患者获取相关疾病知识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应针对入院后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个性化、多元化的健康教育.
  • 摘要: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SD OCT)扫描,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前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探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对于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对32例(50只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行PRP术,以25例(36只眼)正常眼作为对照组,应用海德堡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PRP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的患眼进行扫描,测量距黄斑中心凹750μm的鼻侧脉络膜厚度(NCT)、颞侧处脉络膜厚度(TCT),以及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 结果:PRP术前NPDR患眼脉络膜厚度比正常对照组要薄.PRP术后1周时,患眼脉络膜厚度较术前增厚,术后1个月与术后1周相比,患眼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患眼脉络膜厚度更薄. 结论:通过SD-OCT可以直观地了解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病变情况,NDPR会导致黄斑区脉络膜变薄,PRP术短期内能够显著增加脉络膜厚度,但随治疗后时间段延长,其厚度会逐渐降低.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