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P2P流量监控核心技术及系统部署探讨
【6h】

P2P流量监控核心技术及系统部署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前言

1.1. 基本概念

1.1.1. 城域网结构

1.1.2. 骨干网结构

1.2. 业务现状

1.2.1. 普通宽带业务

1.2.2. 专线业务

1.3. 本课题的意义和必要性

1.3.1. 提升用户满意度和降低CAPEX

1.3.2.减少话务收入流失和提升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1.3.3. 减少宽带收入的流失

1.3.4. 细分用户,提高用户ARPU

第二章 平台技术分析比较

2.1. 平台体系结构

2.2. 流量识别技术比较

2.2.1.DPI流识别技术

2.2.2.DFI流识别技术

2.2.3. 识别技术对比

2.3. 流量控制方式比较

2.4. 典型应用分析

2.4.1. 迅雷的详细分析控制原理

2.4.2. Bt的详细分析控制原理

2.5. 现网流量成分的划分

2.6. P2P流量统计

第三章 流量监控系统部署方案探讨

3.1. 监控点部署选择分析

3.1.1. 互联互通监控点选择

3.1.2. 国际出口监控点选择

3.2. 串、并接方式比较

3.3. 设备失效处理

第四章 系统实验及分析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平台

4.3. 应用类型定义

4.3.1. A应用类型定义

4.3.2. B应用类型定义

4.3.3. C应用类型定义

4.4. 实验结果汇总

4.4.1. 流量识别

4.4.2. 流量控制

4.4.3. 其他功能和性能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流量类型定义

4.5.2. 总流量统计误差

4.5.3. 单向流量识别

4.5.4. 区分业务识别

4.5.5. 小类业务识别

4.5.6. 区分业务控制

4.5.7. 速率限制

4.5.8. IP地址组控制

4.5.9. 区分小类控制

4.5.10.按时间段控制

4.5.11.综合策略

4.5.12. 时延及丢包率

4.6. 实验结论

4.6.1. 串并接设备的比较

4.6.2. DPI和DFI设备的比较

第五章 结束语

第六章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项目经历

第八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长久以来,国内运营商的骨干网络一直属于粗放型建设。这种根据网络流量扩容网络的建设,越来越不适应网络多业务、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P2P等技术广泛应用后,对传统网络收敛比提出巨大挑战。目前网络相关的扩容工作以及对扩容后流量观察结果证明,单纯增加网络带宽并不能解决P2P对网络资源的占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署流量管理系统,通过它分析网络流量、识别网络中的业务、并依据营运商对带宽管理策略要求实施网络带宽管理和控制、为客户提供区分化的服务,同时对P2P流量进行带宽限制,并过滤其他非正常网络流量,建立高效的服务质量(QoS)管理。 论文是本人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在组织实施了运营商对骨干网络的流量控制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目前较为有效的流量监控实现方案,其中涉及到的部分方案已经在运营商现网得到应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P2P流量对骨干网络带来的冲击。 本文对目前存在的各种流量监控技术进行分析,对系统的架构及连接方式提出建议,并结合实际网络结构,分析各种部署点的优劣并提出解决方案,对运营商实际的网络规划和设计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最后需要继续探讨的是,在目前各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的发展状况以及网络IP化的趋势下,骨干网络上将会承载更加多元化的业务。全业务承载对IP骨干网的网络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P2P流量是采用完全限制的手段还是引导其健康发展,甚至进一步发展运营商自营的的P2P业务,这些都是值得继续探讨的。还要与学术界及业界充分合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成熟可靠的产品,兼顾长远目标和当前需求,采用演进的策略研究、开发和部署流量监控技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