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州市2004~2009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
【6h】

广州市2004~2009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前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现状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内容

2.2研究对象

2.3研究方法

2.4技术路线

2.5资料收集

2.6质量控制

第3章结果

3.1流行特征

3.2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

第4章讨论

4.1 ILI%变化趋势的分析

4.2预测模型的建立

4.3 ILI监测、病原学监测及暴发疫情监测之间的关系

4.4病原学监测与血清学监测

4.5药店监测

4.6 ILI%监测

4.7病原学监测

4.8重点区域的监测

4.9本课题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5章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 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3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该病起病急、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容易实现,且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性变异,人群对变异株普遍易感,所以容易迅速导致世界性的流感大流行。
   流感大流行以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为典型特征。最终可造成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并流行约2-3年。3种新型流感病毒的出现造成了20世纪的3次流感大流行。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条件:一种新的流感病毒亚型感染人或一种已经消失很长时间的旧亚型的重现;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具有一定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能够在人群广泛传播。
   如何应对流感大流行已得到各国政府和各种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流感大流行的应对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疫苗、药物、检测技术以及医疗救治和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而对流感病毒的监测是各种应对措施的基础。
   流感是第一个实行全球监测的传染病,目前全世界已有83个国家的112个(国家流感中心)实验室加入WHO全球流感监测网络。流感监测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有意义的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株,尤其是可能引起大流行的变异株,用于流感疫情的预测、诊断试剂的制备及流感疫苗的生产。
   中国的流感监测与防制在全球流感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WHO流感监测合作项目”,中国流感监测网络已覆盖至我国的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开展对流感病因学和流行病学的监测。
   广州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流感监测。目前正在运行使用的流感监测系统是从2003年9月开始使用的。该系统由广州市卫生局领导,由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筹,由12个区、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间流感哨点监测医院(该20间医院开展症状学监测,其中5间同时开展病原学监测)、46间连锁药店等共同组成。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内容:
   分析广州市2004~2009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通过对目前广州市流感监测各项指标的分析,探讨目前监测系统纳入序列的可行性。尝试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数据建模,对疫情态势进行预测。
   2.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广州市流感监测网络2004~2009年流行病学监测和病毒学监测资料。资料收集依据《广东省流感监测方案》和《广州市流感监测方案》。广州市2004~2009年人口学资料来源于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统计局。
   3.研究方法:
   3.1 描述流行特征:用季节解构、基线确定方法、秩和检验、人口标化、卡方检验、谱分析等方法揭示广州市流感流行特征。
   3.2 监测系统纳入序列可行性:用互相关分析方法考察被纳入序列间的相互关系。
   3.3 建模:用单因素ARIMA模型对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ILI%建立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1.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变化趋势:
   1.1 广州市流感流行季节为5-7月
   1.2 流行季节与非流行季节I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 ILI就诊的年龄构成比从大到小依次为:0-、5-、25-、15-、60-。
   2.病原学监测:
   2.1 2004~2009年间,2004年H3N2型为优势毒株(H3N2型94.6%,B型0.4%);2005年为混合型,但仍然以H3N2为主,H1N1所占比重上升(H3N2型61.6%、H1N1型27.5%、B型11.0%);2006年H1N1型为优势毒株,B型所占比重上升(H1N1型84.2%、B型14.7%、H3N2型1.1%);2007年为混合型,以H3N2为主(H3N2型65.5%,B型34.5%);2008年为混合型,以H1N1为主(H1N1型73.2%、B型17.3%、H3N2型9.5%);2009年以甲型H1N1为优势毒株(H1N1型76.2%)。
   2.2 暴发疫情的型别分布为2004、2005、2007年以H3N2为主,2006、2008以B型为主,2009年以甲型H1N1为主。
   3.暴发疫情概况:
   3.1 地区间暴发疫情发生的强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从报告的单位上看,暴发疫情发生强度(暴发疫情起数/年终年龄组常住人口数)以小学最大(P<0.05)。
   4.药品监测情况:
   计算7种药物的销售量总量,可见其销售总量变化呈锯齿型,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且流行季节与非流行季节销售量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LI%的变化也无相关关系(P>0.05)。对每种药物分别进行比较,得出抗病毒口服液、维C银翘片的销售量与ILI%变化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55、0.413,维C银翘片的销售量流行季节与非流行季节之间有差别(P<0.05),其它药品的销售量与ILI%变化没有线性相关关系,流行季节与非流行季节之间无差别(P>0.05)。
   5.纳入序列相互关系:
   考察暴发疫情与ILI就诊情况、病毒分离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疫情暴发与ILI呈正向相关(r=0.320,P<0.05);ILI与病毒分离率呈正向相关(r=0.690,P<0.05),为正相关关系;暴发疫情与病毒分离率呈正向相关(r=0.404,P<0.05),为正相关关系。每年暴发疫情峰值到达的时间均为最早。对暴发疫情序列分别与ILI、病毒分离率两条序列进行互相关分析,病毒分离率与暴发疫情当lag=-1、-2时,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ILI与暴发疫情lag=-1、-2时,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表明ILI、病毒分离的变化情况比暴发疫情的变化情况均稍迟,但其两者间的变化则是同步的。
   6.时间序列:
   6.1 ILI%单因素模型为xt=0.771xt-1+0.217xt-2。
   6.2 ILI%原始序列的周期图,在12个月可见1个很强的周期活动。
   7.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
   2004年9月与2004年3月相比,人群中H1N1型抗体水平升高,H3N2型抗体水平下降,BY型抗体水平升高。2005年9月与2005年3月相比,人群中H1N1型抗体水平升高,H3N2型抗体水平上升,BV型抗体水平下降;2006年9月与2006年3月相比,H1N1型抗体水平升高,2007年9月与2007年3月相比,H3N2型抗体水平升高,BY型抗体水平升高。2008年9月与2008年3月相比,H1N1型抗体升高,BY型抗体下降。
   结论:
   1.广州市流感的流行季节为5-7月。通过用季节解构的方法分析,广州市流感最活跃的季节为夏季(5-7月)。春季(2-4月)是流感活动的上升阶段;秋季(8-10月)是流感活动的下降阶段;冬季(11-次年1月)则是流感的平静阶段。
   2.广州市ILI%就诊以“5岁以下”年龄组为主,根据门诊量的推算,广州市流感样病例(ILI)的高发人群为“5岁以下”年龄组。
   3.2004~2009年在广州,H3N2和H1N1交替为流感病毒优势毒株,常规病原学监测和暴发疫情病原学监测不尽相同,每年优势型别有所不同,暴发疫情还有B型为优势毒株的情形。
   4.广州市流感样及流感暴发疫情报告集中的区域为中心城区,集中的单位为中、小学校;暴发疫情的发生强度在区域间没有差别,小学暴发疫情的发生强度最大。
   5.在广州市流感监测体系中,流感样病例就诊情况(ILI%)存在周期为12个月的规律性活动。ILI、病毒分离的变化情况比暴发疫情的变化情况稍滞后,但其两者间的变化同步。
   6.感冒类药物的监测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只有维C银翘片一种药物表现出与其它监测指标之间有关联。
   7.AR(2)单因素模型适合拟合广州市ILI%监测数据资料。
   8.通过对广州流感监测系统的初步评价表明,广州市流感监测系统运行较好,能客观反映广州市流感的流行特征,可以为广州市流感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但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建议:
   1.对流感监测资料的收集、报告、分析、反馈等各环节监测的工作质量常抓不懈,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
   2.加快监测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分析实时化。
   3.根据特殊人群流感的发病特点,建立推进特殊场所的流感监测工作和流感健康干预。
   4.根据儿童为广州市流感高发人群的特点,进行儿童流感样病例就诊情况的独立报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