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关于航空框类结构件铣削加工残余应力和变形机理的研究
【6h】

关于航空框类结构件铣削加工残余应力和变形机理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文使用的主要符号列目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1.2航空铝合金材料加工变形研究的现状

§1.2.1切削加工残余应力的研究

§1.2.2铣削力模型

§1.2.3切削加工的数值模拟

§1.2.4弹塑性有限元技术

§1.3论文研究的意义、目标及内容

§1.3.1研究工作的意义和目标

§1.3.2影响航空结构件加工变形的因素

§1.3.3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3.4论文的结构

§1.4本章小结

第二章航空铝合金7050-T7451数控铣削力模型的建立

§2.1引言

§2.2 7050-T7451铣削力模型的确定

§2.2.1铣削力模型的假设条件

§2.2.2模型的确定

§2.3铣削力模型的实验确定

§2.3.1铣削力实验原理

§2.3.2实验条件

§2.3.3模型参数的数学推导

§2.3.4铣削力实验设计

§2.3.5实验参数表

§2.3.6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3.7模型参数及铣削力公式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铣削加工变形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3.1引言

§3.1.1铣削加工的残余应力

§3.1.2残余应力的工程释义

§3.1.3铣削加工过程的塑性变形

§3.2加工变形研究的力学基础

§3.2.1屈服准则

§3.2.2塑性流动法则

§3.2.3应力应变关系

§3.2.4增量变刚度法

§3.2.5刚度矩阵的形成

§3.3航空结构件铣削变形的基本特点和研究方法

§3.3.1典型航空结构件加工变形的特点

§3.3.2典型航空结构件加工变形的研究方法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铣削残余应力的二维有限元分析与模拟

§4.1铣削残余应力的二维有限元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4.2铣削加工过程的二维有限元模拟

§4.2.1有限元模拟的力学约定

§4.2.2铣削加工模型

§4.2.3二维有限元求解理论

§4.2.4铣削加工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4.2.5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4.2.6“应力波效应”的有限元释义

§4.2.7铣削参数与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问的数学模型

§4.3本章小结

第五章数控加工过程中残余应力再分布规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基于不同加工路径工艺条件下残余应力的分析计算

§5.1引言

§5.2三维有限元模拟的力学和数学理论

§5.2.1单元几何形状的确定

§5.2.2六面体单元的力学特性

§5.2.3建立整体结构的平衡方程

§5.2.4求解铣削残余应力

§5.3三维有限元模拟的分析模型

§5.3.1铣削加工过程的模拟

§5.3.2运动载荷的模拟

§5.3.3不同位置单元的载荷模式

§5.4铣削残余应力的加工模拟

§5.4.1相关理论

§5.4.2给定路径下无初始残余应力的加工模拟

§5.4.3给定路径下包含初始残余应力的加工模拟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数控加工过程中己加工零件变形规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6.1引言

§6.2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3粗-粗-半精加工工序链有限元模拟

§6.3.1程序设计思路

§6.3.2有限元模拟结果

§6.4粗-粗-去应力-半精加工工序链有限元模拟

§6.5两种工况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6分析实例

§6.6.1问题描述

§6.6.2模拟结果分析

§6.7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致谢

展开▼

摘要

该文,首先对引起切削加工变形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生产现场反馈的技术信息,确定以控制零件残余应力作为解决变形问题的突破口.从切削加工产生残余应力规律研究到零件内部原有残余应力因切削加工而重新分布规律的研究,详细分析了航空结构件因铣削加工而引起变形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控制该类零件加工变形的思路和方法.第二,考虑到该文研究的具体对象是航空结构件,材料多为铝合金,且以铣削加工为主,因此,通过实验研究了给定刀具前提下该种材料的铣削力学特性,建立了铣削力公式.该模型的建立既解决了该论文研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又为相关领域的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了工具.第三,从分析铣削加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的角度,应用现代弹塑性有限元技术,以模拟实验的方式研究了铣削参数与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为该种材料铣削加工中表面功能形为和加工变形等研究提供了相应的依据.第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技术系统地分析了铣削力要素下铣削加工中走刀路径对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分布状态的影响规律以及铣削加工工序间残余应力的相互影响规律,为优选出较为合理的走刀路径和加工过程中安排去应力工序提供指导.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并与现场实际零件的变形趋势相比较,对该论文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从而说明该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与是可靠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