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籼稻恢复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分析
【6h】

籼稻恢复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第一章水稻抗褐飞虱育种进展

1.1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

1.2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机理

1 3褐飞虱发生与环境

1.4水稻抗褐飞虱育种

1.4.1褐飞虱抗性基因

1.4.2水稻抗褐飞虱常规育种

1.4.3转抗褐飞虱基因

1.4.4中国杂交稻对褐飞虱的超感性

1.5褐飞虱的生物型

1.5.1生物型的定义及鉴定方法

1.5.2褐飞虱生物型的形成

1.6防止褐飞虱的策略

1.6.1轮换抗性新品种

1.6.2加强褐飞虱生物型研究

1.6.3发掘新的抗褐飞虱基因

参考文献

第二章水稻抗白背飞虱育种进展

2.1白背飞虱对水稻生产的危害

2.2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理

2.3水稻抗白背飞虱育种

2.3.1白背飞虱抗性基因资源

2.3.2水稻抗白背飞虱常规育种

参考文献

第三章籼稻恢复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分析

3.1材料与方法

3.1.1供试材料

3.1.2供试虫源

3.1 3研究方法

3.2结果与分析

3.2.1亲本和F1代的抗性鉴定分析

3.2.2 F2群体抗性鉴定结果分析

3.2.3回交世代BC1F1的抗性鉴定结果分析

3.2.4供试恢复系对褐飞虱抗性与对白背飞虱抗性之间的遗传关系分析

3.3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胁迫对水稻植株活性氧清除系统主要酶活性的影响

4.1材料与方法

4.1.1供试水稻材料

4.1.2标准对照材料

4.1.3供试虫源

4.1.4白背飞虱抗性鉴定方法

4.1.5褐飞虱抗性鉴定方法

4.1.6蜜露量测定方法

4.1.7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4.1.8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4.1.9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4.2结果与分析

4.2.1亲本和F1代的抗性鉴定分析

4.2.2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供试材料的取食量分析

4.2.3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危害后植株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4.3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展开▼

摘要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亚洲水稻产区的两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实践表明,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虫害最为安全、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该文以3个籼稻恢复系和2个不育系及其杂交后代为材料,研究了籼稻恢复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规律,为杂交水稻抗稻飞虱育种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为指标,研究了水稻植株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防御所产生的生理变化,从水稻抗性生理角度出发,为指导水稻抗虫育种工作做了初步的尝试.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3个籼稻恢复系TE358、TE363、TE367和2个不育系Ⅱ 32A、协青早A的杂交组合F<,1>、F<,2>群体、回交群体BC<,1>F<,1>为材料,在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基础上,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进行遗传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籼稻恢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均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褐飞虱的抗性均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且二者独立遗传,为杂交水稻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育种实践提供了优良种质和理论依据.2.研究了水稻植株遭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危害后体内的活性氧清除系统主要酶活性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受白背飞虱危害后,稻株体内出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在抗虫和感虫材料中有差异,前者活性增加,后者下降;受褐飞虱危害后,SOD活性增加,CAT和POD活性在抗虫和感虫材料中表现不同,前者活性下降,后者增加.抗虫材料SOD活性增长率和CAT活性下降均比白背飞虱危害明显,这和褐飞虱的取食量明显高于白背飞虱的取食量趋势相似.在同一供试材料上,褐飞虱取食量明显高于白背飞虱,说明相同虫量下,褐飞虱比白背飞虱子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不同材料上比较,褐飞虱在TN<,1>上的取食量均明显高于抗虫材料上的取食量,蜜露量测定可以考虑作为衡量品种抗褐飞虱能力的一个指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