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咬合关系丧失者修复前后咀嚼肌表面肌电变化研究
【6h】

咬合关系丧失者修复前后咀嚼肌表面肌电变化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咬合关系丧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前后不同时期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结合患者对义齿的满意度,评价义齿的修复效果和患者适应情况。
   方法:
   对20例无牙颌或多数牙缺失导致咬合关系丧失的患者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全口义齿或可摘局部义齿进行修复。测量修复前、初戴义齿、戴牙一周、一个月、三个月以上双侧MM和颞肌前束在下颌姿势位及牙尖交错紧咬位时的表面肌电平均幅值,计算咀嚼肌总体不对称指数、MM不对称指数、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MM/颞肌活动指数,分析各时期各指标的变化。并调查患者在各个时期对义齿使用情况的满意度。
   结果:
   1、患者在义齿初戴时满意度较高,达90%,戴牙一周后满意度明显下降,戴牙三个月以上后所有患者均对义齿表示满意。
   2、修复前后下颌姿势位肌电变化:
   ①MM肌电幅值及不对称指数在修复前后各个时期均无明显变化(P>0.05)。
   ②义齿戴用超过三个月,颞肌肌电幅值与修复前接近(P>0.05),较义齿初戴时、戴牙一周、戴牙一个月显著性增加(P<0.05);颞肌不对称指数及总不对称指数与其他各阶段相比均显著减小(P<0.05)。
   ③咬肌/颞肌前束活动指数在各个阶段均小于零,修复后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该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修复后牙尖交错位时肌电变化:
   ①义齿戴用三个月以上,咬肌及颞肌前束肌电幅值与其他各时期相比均显著上升(P<0.05);各不对称指数与初戴牙时接近(P>0.05),较戴牙一周及一个月显著减小(P<0.05)。
   ②咬肌/颞肌前束活动指数值接近0,在修复后无显著性变化。
   结论:
   1、患者对新义齿的适应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戴用三个月以上后,修复效果明显改善,患者已基本适应新义齿。
   2、肌电测量结果与患者满意度情况基本一致.肌电分析可以用于评价咬合重建效果及咀嚼肌适应情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