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6h】

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主要内容、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古因明的传入

第一节 古因明传入的背景及概况

1.1.1 古因明传入的背景

1.1.2 古因明传入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传入的古因明典籍探究

1.2.1 方便心论

1.2.2 回诤论

1.2.3 瑜伽师地论

1.2.4 顺中论

1.2.5 显扬圣教论

1.2.6 阿毗达磨集论

1.2.7 如实论

第三节 古因明传入的影响及哲学省思

1.3.1 古因明传入的影响

1.3.2 哲学省思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因明的传入与弘扬

第一节 新因明的译传

2.1.1 新因明译传的背景及概况

2.1.2 译文的增删及本土化

第二节 佛家对因明的弘扬

2.2.1 玄奘对因明的发展

2.2.2 窥基的因明思想研究

2.2.3 神泰的因明研究

2.2.4 文轨的因明研究

2.2.5 慧沼的因明研究

2.2.6 智周的因明研究

2.2.7 净眼的因明研究

2.2.8 义净的因明研究

第三节 在家众的因明研习

2.3.1 揭示了因明的学科性质

2.3.2 注解因明

2.3.3 披露了因明中一些矛盾之处

2.3.4 关于因明术语的认知

2.3.5 对玄奘译文的质疑

2.3.6 合理的改进意见

2.3.7 “极微说”与“太极说”的统一

第四节 儒释之辩

2.4.1 儒释之辩的起因

2.4.2 儒释之辩的过程及内容

2.4.3 儒释之辩的结果

第五节 汉传因明的传出及弘扬

2.5.1 因明传入日本

2.5.2 因明传入朝鲜

第六节 唐代因明的地位及影响

2.6.1 开创了因明研习的先河

2.6.2 推动了佛教的繁荣

2.6.3 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2.6.4 丰富了中国逻辑的内容及体系

2.6.5 推进了困明“本土化”进程

2.6.6 在家众因明研习对后世的影响

2.6.7 对国外因明传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衰微期的因明传承

第一节 衰微期因明传承的背景与概况

3.1.1 宋代因明传承的背景及概况

3.1.2 明代因明传承的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衰微期的因明传承与研究

3.2.1 延寿的因明研究

3.2.2 真界的因明思想

3.2.3 王肯堂的因明思想

3.2.4 明昱的因明研究

3.2.5 智旭的因明研究

第三节 因明衰微的原因及反思

3.3.1 因明的兴衰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3.3.2 与佛教、唯识宗的兴衰密切相关

3.3.3 文献资料匮乏

3.3.4 因明自身的因素

3.3.5 学者主观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传因明的复苏与传承

第一节 20世纪初因明的复苏

4.1.1 因明复苏的背景及原因

4.1.2 汉传因明的复苏

第二节 五十年代前因明研习高潮的出现

4.2.1 因明开始走进学校的课堂

4.2.2 大量通论性著作出现

4.2.3 研究性论著问世

4.2.4 因明典籍的译注整理取得突破

第三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汉传因明的缓慢发展

第四节 近现代因明传承与研究的特点

4.4.1 以在家学者为研习主体

4.4.2 以文献校勘、翻译、整理为重点

4.4.3 以因明基本理论的阐释为中心

4.4.4 开始关注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传因明的复兴、研究与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后期汉传因明的复兴与研究

5.1.1 因明人才的培养

5.1.2 因明相关学术会议召开

5.1.3 文献资料收集出版

5.1.4 大量学术成果涌现

第二节 21世纪初汉传因明的研究与发展

5.2.1 因明学术会议相继召开

5.2.2 学术组织与交流平台相继建立

5.2.3 因明研究取得新的发展

5.2.4 加强了因明人才的培养

第三节 当代汉传因明研究的主要问题

5.3.1 因明论著的翻译、对勘研究

5.3.2 同品、异品的研究

5.3.3 因三相的研究

5.3.4 因明论式的研究

5.3.5 唯识比量的研究

5.3.6 因明“喻”的研究

5.3.7 因明的谬误研究

5.3.8 因明学者的思想研究

5.3.9 发展史方面的研究

5.3.10 因明的比较研究

5.3.11 因明的应用研究

5.3.12 因明划归佛家(教)逻辑之辩

5.3.13 因明与《文心雕龙》的关系

5.3.14 汉传因明研究的得失

5.3.15 其他方面的研究

第四节 当代因明研究的特点

5.4.1 研究主体多样化

5.4.2 研究成果深入化、多样化

5.4.3 研究角度多元化

5.4.4 研究方法丰富化

5.4.5 研究内容集中化、理论化

5.4.6 研究领域扩大化

5.4.7 因明研究有序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特点、省思及展望

第一节 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特点

6.1.1 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及特征

6.1.2 与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6.1.3 随佛教、唯识宗的兴衰而兴衰

6.1.4 宗教色彩逐渐减弱

6.1.5 影响日渐广泛

6.1.6 汉传因明的研究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型

第二节 对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省思

6.2.1 社会政治因素的直接影响

6.2.2 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影响

6.2.3 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与制约

6.2.4 学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6.2.5 弘传对象的限制

6.2.6 因明自身因素的制约

6.2.7 因明功用性的重视和发挥

6.2.8 保持汉传因明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节 汉传因明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及展望

6.3.1 研究内容趋于广泛深入

6.3.2 研究方法趋于多样性

6.3.3 因明人才及成果更加多样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汉传因明是在汉地传承与发展的因明,从古至今,已呈现出明显的五个发展阶段。本文以两条交织的主线贯串于五大发展阶段,其一是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和概况,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石,二是对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状况的考察,即是研究的最终目标,其中探讨了汉传因明传承的特点、规律,以及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并研究了汉传因明兴衰的原因及影响。第一至五章是从两个方面对汉传因明的五个发展阶段的细致考察,第六章是对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整体研究。
  第一章,古因明的传入。主要研究了古因明传入的背景及概况,并提炼了《方便心论》、《回诤论》、《瑜伽师地论》、《顺中论》、《显扬圣教论》、《阿毗达磨集论》和《如实论》等古因明典籍的基本理论内容,阐述了古因明传入的影响,以及未能广为传播的原因。
  第二章,新因明的传入与弘扬。在探讨新因明传入背景和概况的基础上,研究了玄奘对因明本土化的贡献,窥基、神泰、文轨、慧沼、智周、净眼和义净等法师的因明思想,以及在家众吕才的因明思想,并关注了儒释之辩,考察了因明传入日本、朝鲜的情况,以及唐代因明的地位及影响。
  第三章,衰微期的因明传承。在考察宋、明时期因明传承状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延寿、真界、王肯堂、明昱、智旭等学者的因明思想;并反思了因明衰微的原因。
  第四章,汉传因明的复苏与传承。考察了20世纪初汉传因明复苏的背景,五十年代以前因明研习高潮期的主要表现和成就,以及五十至七十年代汉传因明缓慢发展的原因和状况。概述了这一时期因明传承与研究的特点:以在家学者为研究主体,以文献校勘、翻译、整理为重点,以因明基本理论的阐释为中心,并开始关注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开创了汉传因明研究的新局面。
  第五章,汉传因明的复兴、研究与发展。详细论述了20世纪后期汉传因明复兴与研习的状况,以及21世纪初汉传因明的研究与发展;并探讨了当代因明研究的几个特点:研究主体多样化,研究领域扩大化,研究内容集中化、理论化,研究方法、角度多元化,因明研究有序化等。关注了因明研究的焦点问题,如因明论著的翻译、对勘研究,同品、异品的定义及相关问题的论争,因三相的研究,因明论式的研究,唯识比量的研究,因明“喻”的研究,因明中谬误的研究,因明学者的思想研究,发展史方面的研究,因明的比较研究,因明的应用研究,因明划归佛家(教)逻辑之辩,因明与《文心雕龙》的关系,汉传因明研究的得失,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并尽可能为客观、科学地解决部分学术争议问题创造条件。
  第六章,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特点、省思及展望。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与时代特征,与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并随佛教、唯识宗的兴衰而兴衰;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其宗教色彩逐渐减弱,并且影响日渐广泛;其研究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型。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受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传统思维方式、学者主观因素、因明自身因素和弘传对象的制约;要保持汉传因明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注重因明功用性的发挥。汉传因明的研究还需要与中国文化建设、世界文化交流和佛教自身发展相结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