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司马兵法》的军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6h】

《司马兵法》的军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司马兵法》研究综述

第一章司马穰苴和《司马兵法》

一、家世与生平

二、成书及版本流传情况

第二章《司马兵法》产生的基础

一、《司马兵法》产生的文化基础

二、《司马兵法》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司马兵法》产生的实践基础

四、《司马兵法》产生的思想基础

第三章《司马兵法》的战争观

一、对战争的整体认识

二、对战争本质的认识

第四章《司马兵法》的军事思想

一、国防建设思想

二、治军思想

三、战略战术思想

四、武器装备思想

五、军事教育思想

第五章《孙子兵法》对《司马兵法》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一、孙武与司马穰苴的关系

二、《孙子兵法》与《司马兵法》的总体比较

三、《孙子兵法》对《司马兵法》的批判

四、《孙子兵法》对《司马兵法》的继承和发展

第六章《司马兵法》的当代价值

一、战争仍是政治的延续

二、战争的本质仍是暴力

三、慎战、备战并举

四、"同患同利",建立联盟

五、武器装备发展的多样化和等齐战略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司马兵法》是齐国兵学的一支奇葩,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司马兵法》的成书、流传及军事思想进行了梳理,强调了《司马兵法》本身所体现的思想精华,着重探讨了对当代军事理论的借鉴意义。 第一章探讨了《司马兵法》的作者、成书及其流传情况:《司马兵法》由古《司马法》、《司马穰苴兵法》和齐大夫的“追论”三部分组成,虽然敖佚严重,但仍受到历代的重视。 第二章主要结合齐文化的特征讨论《司马兵法》产生的渊源与发展。本章吸收了目前学术界的最新观点,归纳出《司马兵法》产生的四个基础:其一,开放的齐文化是其产生的文化基础;其二,急剧的社会变革是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其三,各国间的兼并战争是其产生的实践基础;其四,百家争鸣是其产生的思想基础。 第三章主要研讨了《司马兵法》战争观:其一,对战争采取“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辩证态度;其二,战争是政治的权变手段,是政治的延续:其三,战争是对原来社会秩序和政治经济的破坏和摧毁,不可能表现为中和与仁爱。 第四章围绕国防建设、治军、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和军事教育等方吾梳理了《司马兵法》的军事思想,对其慎战、重战思想,“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同患同利”、“相为轻重”、“视敌而举”等思想进行了重点研讨。 第五章着重探讨了《孙子兵法》对《司马兵法》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孙子兵法》就战争目的、仁义和一些战术原则对《司马兵法》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孙子兵法》对《司马兵法》的继承与发展则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重战慎战思想;第二,“因敌变化”的原则;第三,避实击虚的原则;第四,“战胜不复”的原则。 第六章着重讨论了《司马兵法》的当代价值:其一,信息技术的进步只能改变作战的特征,却不能改变战争的本质,战争仍是政治的继续;其二,信息化战争的出现只不过是改变了战争进行的方式,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战争的暴力本质;其三,要维护当今的和平,除了通过政治、经济的途径外,以战止战依然是一个重要手段;其四,中国应加强与强国间的合作关系,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推动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五,随着武器装备在军事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我们应采取武器装备多样化和等齐战略,争取战略主动权。 本文试图在对《司马兵法》军事思想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当代价值,但由于理论功底薄弱,所进行的分析论证都还是初步的,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