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我救赎的必经之路——《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国王的人马》道德因素比较研究
【6h】

自我救赎的必经之路——《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国王的人马》道德因素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and Social Writing Backgrounds

1.1 The "Jazz Age" and the Tumultuous East

1.2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the South in Transition

1.3 Similar Textual Evidence Showing Prevailing Moral Problems

1.3.1 The Attitude towards Automobiles and Driving

1.3.2 Morbidity in Love and Marriage: Disloyalty and Irresponsibility

Chapter Two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Gatsby and Willie's Moral Tragedies

2.1 Early Innocence and Motivation

2.2 Turning Points in Life

2.3 Final Annihilations Caused by Moral Defects

Chapter Three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the Writers' Moral Preachments

3.1 Discovery and Return: Nick's Course of Moral Maturity

3.2 From Evasion to Awakening: Jack's Course of Moral Integrity

3.3 The Comparison of the Narrators' Moral Progress

3.4 The Contrast of the Novelists' Moral Preachment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展开▼

摘要

同在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列,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与罗伯特·佩恩·沃伦在文学界久负盛名。《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国王的人马》可以说是两位作家在小说创作领域最具代表性、最有力的作品。前者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工商业中心,即美国东部为背景,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并被普遍认为是该主题的典范之作;而后者体现了作家厚重深刻的历史观与哲学观,展现了美国南方由半封建农业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全景。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直广为国内外文学批评界所关注。与其相关的学术讨论与评论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着力探讨菲茨杰拉德的写作技巧与艺术风格;另一类从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第三类则深入到社会道德伦理层面,揭示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沃伦于1989年辞世,新一轮的沃伦研究热随即兴起。目前,针对《国王的人马》这一作品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相关译介与研究尚处起步探索阶段。对此作品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该小说的政治史实框架;小说所体现的沃伦的南方故土情节;小说独特的叙事角度与叙事结构:沃伦的历史观与道德观。通过对彼此研究现状的对照,不难发现,研究者与评论家们都试图发掘两部作品中的道德因素,而这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两位作家共同的、对道德问题的关注。 尽管两部小说的创作背景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反映了在美国现代社会经常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道德的沦丧与道德标准的混乱使现代人的生活变得充满挫折感,缺少意义,甚至是危机四伏。《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示了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为数不少的人过分地浸淫于享乐主义的情绪之中;人们对物质成功的执迷压制了他们精神方面的诉求;东部变成了一片道德荒原,使美国早期的传统美德失去了立足之地。与之相呼应的是,《国王的人马》一书也反映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诸如贵族阶级的固执僵化,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择手段,以及不负责任的厌世主义与逃避主义。通过这些症状,读者不难发现南方人身处于道德困境之中,而这种困境是缘于南方传统道德规范与新兴实用主义思潮的冲突。两位作家对道德问题的共同关注并非巧合,而是因为他们都承担起了道德家的严肃责任:要为现代人指出获得自我救赎的出路。因此,此论文将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国王的人马》这两部作品中的道德因素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两位作家道德诉求中的共性与个性,并以此异同性为基点,诠释在现代社会,应该如何理解道德重要性、如何遵循道德引领、发挥道德力量等一系列问题。 论文的第一章首先介绍两部小说各自的社会历史背景:《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以20世纪20年代喧嚣的美国东部为背景;而过渡期的南方则为《国王的人马》提供了创作的社会环境。随后讨论的是在这两片地域中经常出现的道德问题以及其社会与历史成因。为了证实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性,此部分还从两部小说中甄选出一些共同的文本作证,例如人们对待汽车与驾驶的态度,以及爱情与婚姻中的背叛与不负责任。 论文第二章的探讨中心是两位主人公--杰伊·盖茨比和威利·斯塔克类似的生活旅程。在早期,他们都有纯洁的心地和理想化的奋斗目标。而后,他们都遇到了拐点,生活从此进入了错综复杂的阶段:他们的事业开始飞黄腾达,但是他们同时被一些不道德的社会势力所侵染,畸化了他们的单纯。最终,他们的道德缺陷导致了他们各自悲剧式的毁灭。通过盖茨比与威利的例子,小说家使读者们认识到社会道德颓败的严重性以及其对人们的破坏性影响。 同为责任感强烈的作家,菲茨杰拉德和沃伦都不会仅仅止步于对道德问题的揭露与批判,他们进而提出道德能为如履薄冰的现代人提供自我救赎的机会。第三章通过比较两位叙事者--尼克·卡罗威与杰克·伯登的心路历程,反映出两位作家共同的、对道德成熟与完整的重视。随后,本章还通过对比来发掘两位作家的道德诉求中的个性,即,他们提出的针对道德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案。菲茨杰拉德倾向于回归西部传统道德,而沃伦则致力于寻找到南方传统道德与新兴实用主义的折中点。针对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本文结合两位作家各自的生平与哲学观点进行了分析评述。 经过三个章节的论述,文章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菲茨杰拉德和沃伦都应该被认为是严肃的道德家,而他们对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又有各自深刻的见解。一方面,两位作家都强调了道德成熟与完整的重要意义,因为他们坚信道德力量是恒久的,也是现代人实现自我救赎所必不可少的。如果人们忽视或是逃避道德,那么他们将会感到困惑,会逐渐模糊个人的价值观,甚至成为社会暗流的牺牲品;如果人们蔑视甚至是挑衅道德,那么他们将丧失良知、泯灭人性,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必将遭人唾弃。相反,只有当人们努力接受并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时,他们才能明辨是非,完善自我,找到出路。另一方面,读者会发现两位作家针对道德问题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并不一样。这种差异性的出现是合理的,因为两位作家的生平、哲学观带都有各自的特色。这个事实说明了道德并非静止的、不变的概念。在不同的环境里,道德的具体内涵会有所区别。然而,这中可变性并不减损道德的力量,反而增加了它的可用性。因此,通过比较研究还可以发现:真正的、有洞察力的道德家,有能力指导人们更加实际地遵守道德,更加有效地运用道德的力量,而菲茨杰拉德与沃伦正是他们其中的代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