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孔子弟子与鲁国政治
【6h】

孔子弟子与鲁国政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鲁国

(一)宗法制的解体与“礼崩乐坏”

(二)诸侯望国的无奈:“班长“与”职贡不乏”之间

(三)政权的更迭:从“政在大夫”到“陪臣执国命”

二、孔子弟子与孔子之道

(一)儒者集团的形成

(二)孔子之道对弟子的价值导向作用:学与道与仕

三、孔子弟子在政治立场上的分化

(一)孔子弟子对孔子之道的不同体认

(二)孔子弟子的政治分野:德治派与事功派

四、事功派幻想的破灭

(一)事功派依附三桓的原因

(二)事功派政治幻想的破灭

五、德治派的崛起

(一)韬光养晦:德治派在边邑地区的活动

(二)孔子之道的全面推行:鲁穆公任用德治派改革

(三)德治派成功的深刻社会根源

六、孔子弟子对鲁国社会的影响

(一)“鲁之削也滋甚”

(二)“举鲁国而儒服”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的救世精神,原始儒学的这种品质决定了它自产生之日起就必然要与现实政治发生密切联系。以孔子弟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致力于孔子学说的传播与弘扬,努力推进孔子学说与政治实践的结合,不仅使儒学被确立为鲁国的治国指导思想,而且还开创了道德指导政治的成功范例。 孔子学说能够最终能够获得鲁国官方的认可,首先应归功于孔子弟子对乃师学说坚持不懈的大力弘扬。孔子本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把弟子培养成为一支信仰自己学说的坚定的行道队伍,却是他在政治上取得的最大成功。其次则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迫使鲁国不得不有意识地维护其礼乐传统,从而为孔子弟子参政和推行孔子学说创造了条件。 孔子弟子在试图改变鲁国现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鲁国政治与社会的影响。对孔子学说体认的差异以及个人政治倾向的不同,致使孔子弟子在对现实政治的看法与解决社会危机的主张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他们也因此分化为两个相异的派别:主张道德政治的德治派与坚持现实利益的事功派。由于这两个派别分别认同并依附于鲁国公室与卿大夫两大政治集团,他们各自的政治命运自然也就同这两股相互敌对的政治势力之间的消长起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事功派在三桓没落之后,他们富国强兵的治国主张随之化为泡影,而德治派则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与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德治派按照儒家模式进行的社会改革,成为孔子学说在鲁国被确立为治国指导思想的标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