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6h】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经颅磁刺激与帕金森病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帕金森病(PD)多发于中年以上的患者,为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疾病。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0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病变主要是由于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丢失以及残存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合成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纹状体DA 缺乏引起。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的运动缓慢、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表现。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新的电生理技术和脑刺激手段,近20年来在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较大进展,其应用于帕金森病,无论是发病机制还是诊断评估及治疗,都有了一些重要发现。 磁刺激 (MS) 是一种无痛、无创、快捷的神经生理技术,可能影响中枢及外周神经的功能活动,并目可以通过调节频率、强度、刺激间歇及持续时间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而对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潜在治疗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的疗效目前尚无一致结论,且治疗机制不清。为此,本实验拟利用健康SI)大鼠按改良的Thomas法建立6-OHDA偏侧PD模型。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观察其行为学的变化;应用单脉冲经颅磁刺激检测模型大鼠运动皮层的兴奋性;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rTMS治疗帕金森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6-OHDA 偏侧 PD大鼠模型的制备和筛选 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270~300g,选取右侧黑质致密部(SNc)与中脑腹侧背盖(VTA)为手术靶点,每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2μl(4 μg/ul)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于术后1周、2周应用阿朴吗啡(APO)腹腔注射(0.5mg/kg体重),观察大鼠旋转行为变化。规定大鼠恒定转向左侧,身体环曲,360度为一转(r),且旋转圈数>210r/30min,为成功PD大鼠模型。 2.静息皮层阈值(RT)的测定 于制模前、制模后2周、治疗结束后第1天、14天、28天分别测试RT。水合氯醛 0.3ml/100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使用。Magstim220型磁刺激仪和S90型圆形线圈,线圈的中心放置Cz部位,记录电极置于后肢腓肠肌肌腹。首先给予阈上强度刺激,记录到波形、潜伏期基本恒定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后逐渐降低刺激强度,连续5次刺激至少引出3个峰-峰波幅不小于0.2mV的最小刺激强度定为安静状态时的后肢 RT<'[2]>,表示为最大输出的百分比,单次 TMS 间隔不少于10S。 3.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将清醒的PD大鼠置于—长圆形器具中,头部暴露,将线圈磁场最强点置于右侧引出RT的位置。刺激强度阈上30%,频率为0.5Hz,连续20个刺激,每天1次,连续刺激2周。 4.僵住实验 测试时将大鼠放于栅栏之上,使其四爪均抓住横杆,当大鼠抓牢后开始计时,当大鼠左前爪子开始移动时停止计时,此时的时间称为启动潜伏期(秒),每只鼠均重复测试5次,每次间隔5分钟,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5.观察指标 观察帕金森病模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天、第1 4天、第28天静息皮层阈值、APO诱导的旋转圈数、启动潜伏期的变化。 6.结果统计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十标准差表示。对同一时间不同处理组间试验数据的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各组内同一时间点左右侧运动皮层阈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3组以上成组资料均值比较采用完全随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采用该方法分析的数据全部经过方差齐性检验。启动潜伏期两组间同一时间点比较因不符合正态分布,经均衡检验后采用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配对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1.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 PD 模型大鼠的行为异常,可作为PD的辅助治疗。 2.PD 模型大鼠病灶侧静息皮层阈值降低,皮层兴奋性增高;随着病程延长,阈值逐渐降低。 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提高病侧静息皮层阈值,抑制了PD大鼠运动皮层过高的兴奋性,推测其治疗机制为调节运动皮层的兴奋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