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免疫清零耐受诱导治疗1型糖尿病—NOD小鼠动物实验研究
【6h】

免疫清零耐受诱导治疗1型糖尿病—NOD小鼠动物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一节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1.2主要试剂与药品

1.3主要仪器和器械

1.4主要试剂的配制

第二节实验方法

2.1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2实验路线设计

2.3实验指标

2.4主要的操作

2.5统计学处理

第三节实验结果

1.实验动物观察

2.第7天免疫清零效果

3.空白对照组2周后指标观察

4.新发病的NOD小鼠给与LD-CTX方法治疗后的疗效

5.新发病的NOD小鼠给HD-CTX+BU并CSA耐受诱导治疗后的疗效

6.胰腺HE染色结果

第四节讨论

第一部分空白组T1DM小鼠的指标观察

第二部分LD-CTX治疗新发病NOD小鼠后疗效及指标的观察

第三部分免疫清零耐受诱导治疗新发病NOD小鼠后疗效及指标的观察

本实验的不足

全文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附录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综述)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展开▼

摘要

1型糖尿病(Type1 Diabetes,T1DM)是一种T细胞介导为主的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esease,AID),在病毒感染、理化因素等作用下,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被打破,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丧失,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导致胰腺β细胞进行性破坏,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TIDM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启动和自身免疫耐受的丧失有很大关系,研究发现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在其中发挥重要功能,其表达水平与TIDM的发病有关,也与病情进展有关。Treg细胞具有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双重功能,正常表达下可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平衡。 研究目的: 对已发病的NOD小鼠行免疫清零联合耐受诱导治疗后观察其疗效,鉴于Treg细胞在TIDM发病和疾病进展中的重要性,本动物实验来观察该模式治疗后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该治疗模式与Treg细胞的相关性,从而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 1.实验动物; 20只健康雌性8~10周龄NOD小鼠,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许可证编号:SCXK(苏)2005-0002)提供,于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SPF级无菌环境实验室饲养(许可证编号:SCXK(粤)2006-0015),高脂高蛋白喂养,保持环境安静、清洁。 从20只小鼠中随机选择18只进入实验,平均分为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小剂量环磷酰胺(Low-dose Cyclophosphamide,LD-CTX)组,C组为移植剂量的环磷酰胺联合小剂量白舒非(HD-CTX+BU)组,并继之环孢素A(Ciclosporin A,CSA)行耐受诱导。 实验过程中动物死亡或造模不成功,另随机取同样条件下的NOD小鼠相同的实验条件和步骤差额补齐。 2.试验路线设计; 当NOD小鼠连续2次不同时间点血糖浓度≥11.3mmol/L,即为模型成功进入实验,各组在处理前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餐后2h血糖、血清C肽,动物的体重、周龄无显著性差异。 A组:新发病的NOD小鼠给与同B、C组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当血糖高于30.0mml/L给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避免血糖过高导致动物死亡。 B组:新发病的NOD小鼠给LD-CTX90mg/kg.d(相当于人用量10mg/kg.d)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应用3天,给药期间及给药后监测血糖,当血糖高于30.0mml/L时,处理同A组。 C组:新发病的NOD小鼠给与HD-CTX联合BU腹腔注射给药,d1-3给与HD-CTX,d4-6给与小剂量BU,d7开始至死亡或实验结束给与CSA,给药期间及给药后监测血糖,当血糖高于30.0mml/L时,处理同A组。 给药方法: CTX:d1-3给与360 mg/kg.d(相当于人用量40mg/kg.d),每日1次;BU:d4-6给与7.2 mg/kg.次(相当于人用量0.8mg/kg/次),12小时一次,连续给药6次;CSA:自d7始给与27mg/kg.d(相当于人用量3mg/kg.d),每天1次。免疫清零:给药结束后(第7天)镜下计数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目标:淋巴细胞计数趋近为零。 3.实验指标测定; 3组小鼠发病初给药前(第1天)及治疗后2周取外周血测定餐后2h血清C肽浓度、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在第1天、第7天镜下计数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实验结束或动物死亡后立即取小鼠胰腺和脾脏,胰腺HE染色观察胰岛的破坏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脾脏Treg细胞表达水平。 数据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纳入NOD小鼠18只,18只实验数据进入结果分析。本实验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治疗后2h-CP、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水平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脾脏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每组治疗前后指标的观察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实验动物观察; 1.1,小鼠发病初期异常活跃,饮水、进食增加、活动度较好。 1.2,给药期间及给药后小鼠观察; A组饮水、进食、活动度及毛色等逐渐变差。自16天开始陆续死亡,最长生存时间19天,中位生存时间18天。 B组给与LD-CTX期间活动尚可,进食、饮水无明显变化,给药结束第2天开始小鼠毛色、进食、饮水都变差,15天始小鼠陆续死亡,最长生存时间19天,中位生存时间17天。 C组给与HD-CTX期间就已开始出现毛色变差,脱毛,弓背,消瘦,倦怠,活动明显减少,对刺激反应较差,进食、饮水量明显减少,给与CSA上述情况无明显改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3例会阴部有血块,自16天开始陆续死亡,最长时间19天,中位生存时间18.5天。 1.3,实验过程中无1例血糖超过30.0mmol/L。A组血糖波动,介于15-25mmol/L;B组给药后血糖持续升高;C组血糖给药后血糖波动,但较前无明显升高,死前有2例测血糖偏低(1.9 mmol/L、2.1 mmol/L)。 2.第7天免疫清零效果:C组WBC:(0.20±0.07)G/L;LYM(0.09±0.07)G/L,基本达到免疫清零效果。 3.空白对照组发病2周后指标观察; 新发病的NOD小鼠观察2周后餐后2h血清C肽(2h-CP)、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Treg/CD4+T都较发病初期偏低,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44;P=0.221; P=0.430)。 4.新发病的NOD小鼠给与LD-CTX方法治疗2周后的疗效观察; 4.1, LD-CTX治疗后发现2h-CP、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及Treg/CD4+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2;P=0.013; P=0.018)。 4.2, LD-CTX治疗2周后2h-CP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下降(P=0.158);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1.20±0.39)与对照组(1.78±0.29)相比有显著降低(P=0.015);Treg/CD4+T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98)。 4.3, LD-CTX治疗后脾脏的Treg细胞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774);治疗后Treg/CD4+T%(7.38±3.61)较空白组(9.06±4.87)无显著下降(P=0.357)。 5.新发病的NOD小鼠给与HD-CTX+BU并CSA耐受诱导治疗2周后的疗效观察 5.1,给与HD-CTX+BU并CSA耐受诱导治疗后2周发现2h-CP、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及Treg/CD4+T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30; P=0.045; P=0.015)。 5.2,治疗2周后2h-CP、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及Treg/CD4+T的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P=0.002;P=0.019),也较LD-CTX治疗组显著升高(P=0.000; P=0.000; P=0.011)。 5.3,治疗后脾脏的Treg细胞表达水平及Treg/CD4+T细胞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0;P=0.005),也明显高于LD-CTX治疗组(P=000;P=0.001)。 结果显示:给与移植剂量的CTX联合小剂量BU并行CSA诱导后,小鼠餐后2h血清C肽分泌较给药前及空白组都显著升高,提示残存胰岛β细胞的功能较治疗前增强,胰腺β细胞的功能恢复。 6.胰腺HE染色胰岛观察; A、C两组腺泡基本完整,与B组相比胰岛破坏程度较轻,炎性细胞浸润较少,甚少出现胰岛的局部坏死。B组胰岛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胰岛破坏程度最重,取材肉眼观可见到胰腺糜烂。 研究结论: 1.NOD小鼠是一个很好的T1DM实验动物模型,移植剂量的CTX联合小剂量BU基本达到免疫清零的效果。 2.新发病NOD小鼠LD-CTX治疗后2h-CP、Treg等表达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也较空白组下降,胰腺组织病理中也观察到胰岛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破坏较其他组严重,认为LD-CTX对TIDM无治疗作用,反加速T1DM的进展,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Treg细胞的表达来间接发挥自身免疫增强效应,可能是LD-CTX加速TIDM的原因之一。 3.新发病NOD小鼠HD-CTX+BU并CSA耐受诱导治疗后2h-CP、Treg细胞等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后也较空白组明显升高,认为给新发病的NOD小鼠HD-CTX+BU继之给与CSA诱导短期治疗效果好,可以延缓TIDM的进展。认为其可能的有效作用机制是:一移植剂量的化疗以“大扫荡”方式清除了病态异反应的克隆细胞,终止了自身免疫反应;二免疫调节剂CSA或许通过增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和活性,重新诱导了新生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