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研究
【6h】

基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1.3.2国外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与管理

1.3.3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4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研究目标

1.4.2研究内容

1.4.3技术路线

第二章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理论基础

2.1化学物质的毒性

2.1.1非致癌毒性

2.1.2致癌毒性

2.1.3致癌物质分类及资料来源

2.2人体污染物质摄取机制与剂量表示

2.2.1呼吸方式暴露及剂量计算

2.2.2饮食方式

2.2.3皮肤接触方式

2.3剂量-反应关系

第三章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3.1数据收集和数据评估

3.1.1数据资料收集

3.2.2数据分析

3.2暴露评估

3.2.1暴露场地的表征

3.2.2暴露路径的确定

3.2.3暴露量的估算

3.3毒性评估分析

3.3.1收集毒性信息

3.3.2确定暴露期必须的毒性数据

3.3.3非致癌毒性评估

3.3.4致癌毒性评估

3.3.5毒性信息总结

3.4风险表征

3.4.1毒性评估和暴露评估同顾

3.4.2致癌风险和非致癌危害指数计算

3.4.3不确定性分析

第四章基于健康风险评估的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技术方法体系构建

4.1拟构建的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技术方法体系整体说明

4.2污染场地筛选

4.2.1污染场地的发现与确认

4.2.2污染场地风险预评估

4.3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及治理风险基准确定

4.3.1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

4.3.2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土壤治理风险基准

4.4风险沟通

4.5污染场地风险管理

4.5.1污染场地修复调查

4.5.2可能的修复技术及筛选

4.5.3选择的修复方案可治理性调查

4.5.4选择的修复方案详细分析

4.5.5污染场地修复方案设计及实施

4.5.6风险后评估

第五章案例分析

5.1污染场地发现及确认

5.1.1污染场地发现

5.1.2场地监测与污染确认

5.2污染场地风险预评估

5.2.1场地暴露途径概念模型的建立

5.2.2参数确定及筛选浓度计算

5.2.3污染场地风险预评估结果

5.3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

5.3.1数据收集和数据评估

5.3.2暴露评估

5.3.3毒性评估

5.3.4风险表征

5.3.5不确定性分析

5.4风险沟通

5.5污染场地风险管理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本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污染治理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水处理和大气处理方面,而对土壤污染因其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难治理性等特点,导致国家及公众对土壤污染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现今我国土壤污染已经表现出多源、复合、面广、持久、毒害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已逐渐显现。 国内在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上刚刚起步,没有建立起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对污染场地是否需要修复,修复至何种程度,采取何种修复技术方案往往依据不足,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而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场地管理实践中已充分认识到污染场地的复杂性和污染物质的理化特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形成的潜在风险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污染场地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建立基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为污染场地管理的决策基础,是今后国际上污染场地管理的必然趋势。 本文在研究我国现今在污染场地管理上的不足,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在污染场地的管理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基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技术方法体系,主要包括污染场地筛选、场地健康风险评估、风险沟通及风险管理四个步骤。该方法以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为污染场地是否需要进行修复的决策依据,并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的确定需要采取修复措施的修复行动目标及筛选合适的修复技术。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1)提出通过筛选浓度值对污染场地进行筛选。本文通过设定基于完全保护人体健康的场地筛选浓度值对污染场地进行初步筛选,选择监测浓度大于筛选值的场地采取进一步的调查评估,避免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小的场地投入过多的工作量和资金,便于把资源合理分配到最需要的场地。 (2)引入完整的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解答污染场地潜在的风险大小,并设置基于健康风险的土壤修复基准,判定污染场地是否需要采取修复行动。同时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法律上站得住脚的依据。 (3)设置风险沟通环节,完善风险评估和拟采取的修复措施,提升公众对实际风险的了解程度和降低情绪化的反应。 (4)针对污染场地环境特征及土地利用类型设定合理的修复行动目标,避免了对所有场地都“一刀切”地采用相同的修复目标,增加了修复行动的可执行性。 (5)建立一套修复技术筛选方法,在众多的修复技术中选择成本.效率高、可执行性强的修复技术方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