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
【6h】

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范围、创新与不足

四、资料使用情况和相关说明

第一章 《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与幽默文化

第一节 《论语》半月刊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

一、《论语》半月刊概说

二、“论语社同人戒条”

三、《论语》半月刊的七位主编

四、《论语》半月刊的分期及复刊

第三节《论语》半月刊提倡的幽默文化

一、《论语》半月刊“幽默”的出现

二、《论语》半月刊对于“幽默”的理解

三、《论语》半月刊“幽默”的表达与传播

四、《论语》半月刊“幽默”的社会反应及其历史文化意蕴

第二章 《论语》半月刊的特色、群体与经营

第一节办刊特色与作者群、读者群

一、办刊特色

二、《论语》半月刊的作者群与稿源分析

三、《论语》半月刊的读者群

四、从作者群、读者群来看《论语》半月刊的“公共空间”

第二节 《论语》半月刊的经营与发展

一、《论语》半月刊的发行与销售

二、《论语》半月刊的印制

三、《论语》半月刊的社会影响

第三章 《论语》半月刊的政治观

第一节 “尊孔比捧活佛高明”——对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伦理政治的态度

一、“孔教到底是中国民族思想”:承认尊孔读经有其历史合理性

二、“中国确不愧为礼仪之邦”:反讽国民政府提倡的“孝”、“礼”治国

三、调侃佛教化的戴季陶喝了多少“洗澡水”:讽刺政治大员的宗教活动

第二节 反对造神运动——对南京国民政府构建符号和仪式政治的态度

一、“民族扫墓之后,民族即会复活否也”:质疑民族扫墓能够唤起民族精神

二、“对于总理和党的印象加深刻了多少?”:批评纪念周和植树仪式的程式化

三、“三民主义烧饼大,五权宪法芝麻多”:解构国民政府的权威政治

第三节官僚是“中国的钻地虫”——对南京国民政府官僚政治的态度

一、是“公宴”还是“私宴”:讽刺公共权力私人化

二、“官越大越好做,越小越难”:批评官僚政治的等级制度

三、“上台以后,唯一的工作,便是吸血”:痛恨吏治腐败

四、“先生,看水稻请在六月来吧”:嘲笑官员素质低

小结

一、《论语》半月刊的政治理想

二、《论语》半月刊政治观的成因及评价

第四章《论语》半月刊的文化观

第一节“吾恨不曾为及门弟子而与之谈天说地耳”——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一、尊孔即所以贬儒:还原孔子的本来面貌

二、“孔子姓孔,孟子姓孟”:消解孔子的圣人形象

三、“孔子是与我们同调的”:将孔子引为同道

第二节“中国人本是最艺术的”——对民间文化的态度

一、“如有关于阴历新年之回忆感想,马上执笔”:关注旧历新年等岁时节令

二、“过年是一种艺术”:提倡旧历新年等岁时节令

三、“左右逢源之乐,中西合璧之妙”:拥护阴阳合历

第三节“一团矛盾” ——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一、“无秩序的民族性”:西方文化较中国文化更具有活力

二、“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引进和传播西方文化

三、“洋泾浜英语是真正的活的语言”: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小结

一、《论语》半月刊的社会文化观

二、《论语》半月刊社会文化观的成因及评价

第五章 《论语》半月刊的妇女观

第一节“态之天生,不可强造”——对城市妇女装扮的主张

一、“赶快废除高跟鞋”:对妇女时髦穿着的态度

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妇女装扮应回归传统

第二节“把握好分寸”——对男女交往的主张

一、“女子尚无真正合法地位”:对新型男女关系的态度

二、“女子贞操是女性生活的中央问题”:妇女应重视贞操

第三节“只有结婚,才能给女子以解放” ——对城市妇女婚姻和家庭的主张

一、“只要经济确甚充裕,为侧室亦可”:经济条件是其择偶最重要的标准

二、“所谓文明结婚而言,便似猴子串戏”:对新式婚姻形式的看法

三、“理想的爱情是永远不能实现的”:对婚姻的态度

四、“女人必须会作母亲”:妇女应该回归家庭

第四节“做好妻子之外,还应有社会上独立的工作”——对城市妇女教育和职业的主张

一、“自命不凡的蓝袜子”:苛责城市妇女的教育

二、“出嫁是女子最称心的职业”:妇女的最终归宿是家庭

小结

一、《论语》半月刊妇女观的特点

二、《论语》半月刊妇女观的成因及评价

结语

一、舞台:现代传媒视野中的文人群体

(一)《论语》半月刊文人群体的政治理想

(二)《论语》半月刊文人群体的文化理念

(三)《论语》半月刊文人群体的道德观念

(四)《论语》半月刊文人群体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二、窗口:现代传媒视野中的民国社会转型

(一)传统和现代杂糅的政治文明

(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迁

三、夹缝中的“代言人”:《论语》半月刊的历史定位

(一)夹在“左”、“右”之间

(二)试图塑造社会权威形象

四、近代中国传媒的世俗化倾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论语》半月刊是1932年创办于上海的大众文化期刊。该刊以宣扬“幽默文化”为特色,自称宗旨为“不谈革命”、“经济独立”和“保持个性”。 该刊是由林语堂、邵洵美、李青崖、全增嘏、沈有乾、林微因、潘光旦、叶公超等文人群体创办,先后由林语堂、陶亢德、郁达夫、邵洵美、林达祖、李青崖、明耀武等七人担任主编。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的爆发,该刊被迫停刊,所以自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论语》半月刊复刊,直至1949年5月16日停刊,历时10年,共发行177期。该刊不仅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论语同人戒条”,而且突出幽默文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将幽默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搞笑形式的偏见;并将刊物定位为市民通俗刊物,选刊全国各阶层作者的作品,读者主要由城市中的市民阶层组成。该刊不仅稿源众多,内容丰富,而且在封面设计、栏目编排等方面都独具匠心;并依托时代印刷厂,将发行、印制和销售融于一体,大大降低了成本。由于价格低廉,销售量非常大,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 该刊在政治上虽然标榜“不谈革命”,但仍对国民政府的伦理政治、符号仪式政治和官僚政治展开辛辣的讽刺和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是属于体制内、略带善意的批评,从根本上讲,他们承认国民政府的正统地位;在文化上,主张中西文化交流,既要汲取各国文化的精华,还要保留民族文化的个性,在翻译和传播国外文学的基础上,关注民间风俗习惯,自始至终体现出一种平民的文化性格;在妇女生活上,认为应该适当地回归传统,提倡以贤淑典雅为美,重视贞操,对婚姻与两性关系持严肃谨慎的态度,维持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以期恢复中国传统婚姻观和性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从而实现对“五四”运动以来所提倡的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反思,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较为合理的伦理价值观。 《论语》半月刊是林语堂、邵洵美等文人群体宣扬自己政治观点、文化理念和生活理念的大舞台,充分展现出这一文人群体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他们正处于时代和文化的“边缘”地位,林语堂的“两脚踏中西文化,-心评宇宙文章”便是对这一文人群体的边缘人理想的简明表达。他们既处在传统之中,又置身于传统之外;既跨进了现代的门槛,又未完全投身于现代的怀抱,这种尴尬的地位,使得其内心充满着痛苦和挣扎。这种痛苦和挣扎的心态即表现为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既标榜“不谈政治”,又不断挑战政府的新闻检查尺度;既要回归传统,又要传播西方文化;既支持妇女解放,又重视贞操;既宣扬自己的崇高理想,又注重实际的经济利益。 《论语》半月刊还是窥探民国社会转型的一扇窗口。由此可见,其一,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政治的现代化过程正处于一种难以摆脱的两难困境。既要进行现代化的政治改革,又不能丧失政权对政治力量和社会资源的控制力,从而使政权建设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之中。既要利用传统政治资源加强政府对政治的控制力,又试图最终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和法制国家,从而造成民国时期政权建设的悖论,这种悖论始终困扰着国民政府。其二,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现代化变迁。国外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大量涌入,与本土的文化和风俗相碰撞,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生活场景。中国人生活习惯日趋西化,以城市妇女生活和观念的西化程度最为突出。与此同时,传统的民间风俗习惯依旧存在,可见中国民族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三,近代中国传媒一改以往封建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传统,其发展方向日趋大众化、世俗化和社会化。《论语》半月刊作为民国时期的大众文化期刊,始终保持着一种小资情调,关注社会现实和普通市民的生活。与读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系,从而使文化传播从特权阶层中解放出来,逐渐走向大众生活。文本创造者身份的普泛化、传播机制的市场化和文化接受的大众化,是近代中国传媒前所未有的变革。 “古今中外”汇融的民国时期孕育了《论语》半月刊,而《论语》半月刊又以十分活泼的“幽默文化”风格参与了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其“幽默”特色和身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传统文人之心路历程,至今仍令人回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