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参附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6h】

参附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内毒素损伤研究进展

下篇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防治感染性休克仍是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45%-60%的脓毒症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引起。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内毒素即脂多糖(LPS),是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主要因素。内毒素性休克是一个发病环节十分复杂的病理过程,如何维持机体抗炎和致炎反应的平衡,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对内毒素和感染性休克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肝脏是清除内毒素的场所,同时又是在内毒素引起的多脏器损伤中最易受伤的器官。近年来,对内毒素休克肝损害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单一靶点作用的药物可能难以解决问题,中药具有多靶点作用,可能在调节机体炎症反应、保护器官功能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参附注射液广泛应用于危重病的急救,显示出较好疗效。目前对参附注射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肾脏和肠道等的保护作用方面,对肝脏的保护作用缺乏系统研究。本实验将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1.目的 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从内毒素休克肝损害病生理过程和中药对其保护作用机制两方面探讨毒损肝络的理论观点。 2.方法 将健康雄性Wister大鼠分为3个组: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组。正常组用生理赫水代替内毒素及参附注射液;模型组采用静脉注入内毒素法制备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用生理盐水代替参附注射液;中药组采用静脉注入内毒素法制备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并在造模后十分钟静脉给予参附注射液。在注入内毒素后开始用四道生理仪记录平均动脉血压,直至6h。造模后6h促凝管静脉取血,4度冰箱保存,全部取血结束之后送检,检测大鼠肝脏功能。造模后6h剖腹取肝脏左下叶相同部位三块组织,一块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后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图象分析;一块组织用2.5%戊二醛前固定,然后用1%锇酸后固定,环氧树脂包埋,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第三块组织液氮冷冻后低温冰箱保存,行SOD及MDA检测。 3.结果 正常组大鼠平均动脉压在实验中基本保持不变,模型组大鼠平均动脉压6h时降至初始值的46.5%,中药组大鼠平均动脉压下降缓慢,6h时降至初始值的73.7%,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参附组大鼠血清中ALT、AST也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但AST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MDA含量较正常组有极显著升高(p<0.01);参附组大鼠肝组织MDA含量较模型组有显著下降(p<0.05),但较正常组仍有极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肝组织SOD活性较正常组有极显著下降(p<0.01);参附组大鼠肝组织SOD活性较模型组有显著升高(p<0.05),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光镜及电镜观察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肝窦淤血及白细胞嵌顿,组织损伤严重,参附组肝组织病变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图像分析显示模型组肝血窦面积较正常组极为显著地增加,且肝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数目较正常组显著增加,核左移明显;参附组肝血窦面积较模型组有明显减少,但与正常组仍有差异,肝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数目较模型组显著减少,核左移情况较模型组有明显好转。 4.结论 参附注射液能够改善内毒素休克大鼠血压的下降程度,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这可能与改善肝脏超微结构、减轻肝窦淤血和白细胞嵌顿,抑制内毒素激活白细胞,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细胞的粘附、浸润,抗氧自由基毒性有关。这为毒损肝络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资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