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早期凋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6h】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早期凋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授权使用说明

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细胞凋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附件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免疫学特征为患者体内的多克隆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激活,产生抗核小体抗体家族(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dsDNA抗体)等大量自身抗体。该病可造成全身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尤以肾脏损害最严重。SLE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涉及遗传背景、环境暴露、感染、药物、激素紊乱和免疫异常等因素,其中细胞凋亡异常已成为SLE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热点之一。 动物模型研究发现,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缺陷如fas和fasL基因的缺陷,可直接引起鼠狼疮样综合征;人群研究也显示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凋亡增加和(或)吞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功能减弱,造成晚期凋亡细胞积聚过多,且免疫系统对其识别发生障碍,从而打破自身免疫耐受。而且已有研究表明DNA的免疫原性并不强,不是SLE的主要致病自身抗原。众多研究提示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膜分子的重新分布、修饰以及凋亡小体破裂释放出的核小体才是SLE真正的“驱动性抗原”,即凋亡释放出的核小体及胞质大分子等作为自身抗原,被树突状细胞识别、递呈给细胞毒性T细胞及辅助性T细胞,激活自身反应性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继而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全身多个器官,造成多系统的多脏器损害。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和正常对照两组间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s)的早期凋亡率及其膜上Fas(membrane-boundFas,mFas)/FasL(membrane-boundFasL,mFasL)、血清可溶性Fas(serumsolubleFas,sfas)/FasL(serumsolubleFasL,sFasL)、与血清可溶性核小体(serumsolublenucleosome)及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thelargefamilyofantinucleosomeantibodies)(包括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的表达水平;分析PBMCs早期凋亡率与SLE患者自身抗体和疾病活动度的关系,考察PBMCs早期凋亡率、mFas、mFasL、sfas和sFasL、核小体及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与SLE患者器官/系统损害之间的关系,并探讨mFas、mFasL、sfas、sFasL和核小体及抗核小体抗体家族与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关联是否涉及细胞凋亡。 方法:病例组选自两所三甲医院住院SLE患者,以健康个体为正常对照组;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DiseaseActivityIndex,SLEDAI)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指数(SystemicLupusIntemationalCollaborativeClinics/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DamageIndex,SLICC/ACRDI)量表,设计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器官/系统损害资料。利用流式细胞仪,采用连接素V(annexinV,A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iodide,PI)双染法检测研究对象的PBMCs早期凋亡率;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膜上mFas和mFasL的表达;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sfas和sFasL、可溶性核小体及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资料分析采用广义线性模型。 结论SLE患者的PBMCs早期凋亡率显著升高,且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和器官/系统损害程度相关,发生。肾脏损害或精神/神经系统损害时PBMCs早期凋亡率增加尤为显著,PBMCs早期凋亡率能够较好地反映SLE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严重程度。凋亡紊乱在SLE的发病和器官/系统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