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温州籍人群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基因突变检测和分析
【6h】

温州籍人群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基因突变检测和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实验方案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分析与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1.分析温州籍汉族人B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基因型并与标准序列进行比较,找出温州地区引起该病的主要致病突变位点和单核苷酸多态性,为今后对温州地区开展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人群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预防计划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2.分析温州籍汉族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家系,观察该病的遗传情况。 3.分析本地区引起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型与常规血液学检查结果的关系。 4.了解温州地区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分子流行病学情况。 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自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2005年5月~2007年5月间经临床诊断为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拟定标准(见附表1)中的诊断标准)患者66例,包括17名家系成员和5名非温州籍汉族人群,44例无血缘关系散发病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血液学检查,并记录基本临床资料。 2.在2006年11月30至12月7日在健康体检者中,随机收集体检者资料,排除非温籍以及汉族以外的人群,共612例,选取RET计数正常或增高、外周血涂片发现靶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渗透脆性下降者进一步做血红蛋白电泳。根据上述诊断指标,收集阳性标本。 3.提取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定纯化后PCR产物序列,并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根据测序峰图,对部分变异采用基因克隆技术证实。 4.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BioEdit、Chromas)及相关基因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并查找变异位点。 结果: 1.44例散发患者中发现9种基因突变类型,其中2个位点属于已经确认的单核苷酸多态性(exonl59,IVS-2-665),3种属于中国人常见突变类型之列(IVS-2-654、CD41/42-TTCT and TATA box nt-28),2种属于少见类型异常血红蛋白(CD47、CD66,已经克隆证实),2种为新发现变异(-24A→T,CD26A→G同义突变,未见报道)。 2.对4个家系共21人进行分析,发现13例有异常。 3.发现1例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合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患者。 4.612例体检者中发现:MCV减低者14例,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一管法)减低者有16例,Hb电泳结果异常者有7例,其中单纯HbA2升高2例,单纯HbF升高3例,HbA2、HbF均升高2例,最终经基因检测证实为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者4例。 结论: 1.温州地区汉族人群珠蛋白基因突变情况较为复杂(共发现9种突变)。同国内外报道的正常人群相比,温州籍合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单核苷酸多态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显著减少,各位点的碱基频率也有不同;另外7种突变类型中有3种为中国人常见突变类型,2种少见突变类型(国内未见报道),2种新发现突变类型。 2.对温州地区4个家系分析,进一步证实了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属于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 3.分析1例合并G6PD酶缺乏患者发现,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合并G6PD酶缺陷可加重患者临床表现。 4.温州地区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发病率约0.65%,均为杂合子,未发现纯合子患者;临床表现全部属于静止型、轻型和中间型,未发现重型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患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