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疏颗粒对骨质疏松症的相关临床研究
【6h】

骨疏颗粒对骨质疏松症的相关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云南中医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摘要

主要缩略语

前 言

临床研究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从临床、影像、代谢、生化等方面研究骨疏颗粒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用及安全性,为开发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中药新剂型提供基础材料,并丰富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为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方法:临床研究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骨疏颗粒治疗组33例和骨疏康颗粒对照组34例,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症候积分的变化及骨密度(BMD)、骨吸收指标(尿吡啶啉U-PYD)、雌二醇(E<,2>)等实验室指标参数的变化。 结果:1.研究完成情况: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病例脱落3例,对照组病例脱落4例。 2.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观察显示:症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单项症状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下肢疼痈、腰膝酸软方面改善明显,具有差异性(P<0.05),其它临床症状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症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症候积分下降明显(P<0.05)。 3.骨疏颗粒组尿吡啶啉(U-PYD)用药8周后下降明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尿吡啶啉(U-PYD)用药8周后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两用药组治疗后比较,骨疏颗粒组尿吡啶啉(U-PYD)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8周后腰椎(L<,1-5>)骨密度(BM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用药8周后治疗组BMD与对照组BMD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5.治疗组用药8周后,雌二醇(E<,2>)上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用药后较用药前雌二醇(E<,2>)无明显改变(P>0.05),两用药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6.治疗组用药8周后,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骨疏颗粒在下肢疼痛、腰膝酸软等方面的临床症状改善、症候疗效总有效率、症候积分下降、尿吡啶啉(U-PYD)。下降、雌二醇(E<,2>)水平升高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抑制骨吸收、减缓骨量丢失、增加BMD、增加雌二醇(E<,2>)水平等作用,能安全有效的防治骨质疏松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