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区游客环境教育优化设计研究
【6h】

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区游客环境教育优化设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游客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1 环境教育研究

2.1.2 生态旅游中环境教育研究

2.1.3 游客环境教育研究

2.2 相关概念阐述

2.2.1 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的关系

2.2.2 环境教育和环境解说的关系

2.2.3 生态旅游中的游客环境教育

2.3 游客环境教育理论依据

2.3.1 人地关系理论

2.3.2 环境伦理学理论

2.3.3 生态美学理论

2.3.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5 教育学理论

2.4 游客环境教育的原则

2.4.1 综合性原则

2.4.2 批判性原则

2.4.3 人文关怀原则

2.4.4 寓教于乐原则

2.5 传递者-讯息-接受者(S-M-R)模式

2.6 游客环境教育的目标

2.7 游客环境教育的意义

2.7.1 有助于生态旅游目标的实现

2.7.2 有助于生态旅游客源的扩大

2.7.3 有助于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3 游客环境教育实证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基本概况

3.1.2 野象谷生态旅游区基本概况

3.2 调查方法

3.3 游客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游客基本情况

3.3.2 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

3.3.3 游客环境意识分析

3.3.4 环境教育需求分析

3.3.5 景区环境教育措施调查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野象谷生态旅游区游客情况及环境教育发展现状

3.4.2 景区游客环境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5 野象谷生态旅游区游客环境教育内容研究

3.5.1 自然知识

3.5.2 环保技能

3.5.3 环境意识

3.5.4 其他教育内容

3.6 野象谷生态旅游区游客环境教育媒介设计

3.6.1 人员解说设计

3.6.2 印刷出版物设计

3.6.3 室内教育媒介设计

3.6.4 室外教育媒介设计

3.7 野象谷生态旅游区游客环境教育活动设计

3.7.1 亚洲象探秘之旅

3.7.2 热带雨林探索之旅

3.7.3 生态徒步体验之旅

3.8 野象谷生态旅游区特殊游客群体教育设计

3.8.1 对儿童的解说教育

3.8.2 对国外游客和解说教育

3.8.3 对特殊关怀的人群的解说教育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西双版纳野象谷游客调查问卷

展开▼

摘要

生态旅游作为“回归大自然”的“绿色旅游”,强调自然保护与环境教育,如何发挥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通过有效的手段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层环境意识和强烈环境责任感的游客是促进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旅游发展与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论文在总结国内外游客环境教育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旅游、环境解说、环境教育等概念的相互关系,对游客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并以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区为案例地,对游客环境教育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与实地调查,对野象谷生态旅游区的游客环境教育提出一些设计构想,包括环境教育内容、环境教育媒介和活动设计、特殊人群环境教育设计。主要结论如下:
   (1)生态旅游中的游客环境教育作为一种户外环境教育形式,根据教育理论,其理论构架包括理论依据、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教育原则等方面。理论依据主要有人地关系理论、环境伦理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美学原理和环境教育理论;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应该贯彻综合性、批判性、人文关怀及寓教于乐原则;教育目标包括情感、知识、意识、态度、行为五个方面。
   (2)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野象谷的到访游客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工作较为稳定、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年龄介于25-45岁的青、中年游客,主要客源地是国内华东、华北、西南三个片区,多数采用参团旅游的形式。他们的环境意识总体上来说并不明显,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是环保意识较为浅薄,责任感不强烈,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本质,其行为表现具有大众旅游者特征,而且对于环境教育的需求不高。因此野象谷生态旅游游客环境教育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3)根据环境教育五个层次目标,野象谷生态旅游区游客环境教育内容应该主要包括自然知识、环保技能、环境意识三个方面,以及生态审美能力和环境法制法规教育等其他内容。游客通过环境教育首先了解知识、提高对环境的认识,然后获得一些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与方法,最后培养出对待环境的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
   (4)野象谷生态旅游区游客环境教育媒介分为导向式媒介和自导式媒介,包括人员解说、印刷出版物、室内展示、室外展示等四个方面。这些经过规划和设计的教育媒介,是构建野象谷生态旅游区游客环境教育系统最基础也是最不可缺少的部分。
   (5)环境教育各种媒介和手段要在具体的生态旅游活动中运用。根据景区空间景观分布以及游客游览线路规律,设计生态观象、雨林科普、徒步体验三类不同的环境教育活动,引导游客在这些项目中获得更多体验和感悟,从而真正落实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认知到理解进而加入自然保护行动中。
   (6)对于幼儿、外籍游客、特殊关怀人群这三类特殊受众,环境教育方式应符合其自身特点:幼儿环境教育应将情感培养放在首位,同时注意解说用词;设置多语言解说系统,为外籍游客排除语言障碍;在特殊人群环境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寻找恰当、可行的解说教育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