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舷提网捕捞技术研究
【6h】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舷提网捕捞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 小结

5分析和讨论

6.不足之处和今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展开▼

摘要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为我国大陆新开发的鱼种,其捕捞技术以舷提网作业方式为主,包括中心渔场寻找、网具操作、集鱼灯使用、人员协调等一系列方法和技巧。本文根据2003-2005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生产调查数据及相关资料,对中心渔场寻找、作业过程中影响秋刀鱼产量的因素(网目尺寸、首次放网时间、放网和导鱼时间、放网次数、月相、集鱼灯关闭方式)进行分析,计算出主网衣最适网目尺寸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渔具渔法的改进建议并进行相关探讨,旨在掌握舷提网捕捞技术的特点,探索适合我国大陆从事远洋秋刀鱼生产的捕捞技术。文章分析结果如下: (1)2003-2005年我国大陆实际的秋刀鱼作业渔场的分布特征显示:主要生产范围为41°~42.5°N、150.5°~153°E,43°~46.5°N、156°~159°E,而单船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152.5°E、42.5°N,156°E、44.5°N及159°E、46°N左右。其中2003年的生产渔场大致以154°E,44°N为界分为西南及东北渔场,且整个渔场总的走向为西南-东北走向,西南渔场最高日产高达49.16t;2004年和2005年的生产渔场主要集中在155°E以东,42°N以北,最高日产分别为26.51t和28.00t,但总体仍为西南-东北走向。2003年西南和东北渔场作业次数比较平均,2004年和2005年以东北渔场的作业次数占绝大多数。 (2)从2003~2005年的日累积产量看出:作为我国大陆鱿钓兼捕作业的秋刀鱼渔业生产日期一般为7月~10月,在这四个月之间,总体趋势为7月中旬的产量较高,最高日累积产量为26.51t,7月中旬~8月中旬,产量略有下降,但比较稳定,平均日累积产量为7.29t,但过了8月中旬后,产量明显上升,尤其是9月中旬后,最高日产量甚至接近50t/天。 (3)2004年调查期间,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表温为10~14℃的海域,在11~11.5℃的海域作业总产量最高,古总产量的24.15%,其次为10.5~11℃,占总产量20.27%。对各表温对应平均产量组(总产量/作业次数)进行统计发现,除10.5~11℃表温对应产量与12.5~13℃、13~13.5℃对应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它产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渔场Ⅰ~Ⅳ最高CPUE时的水温剖面分布表明各渔场最大CPUE时的温跃层厚度均不太大,而且垂直温度分布较为相似。0m,30m,75m及100m水层处CPUE最大时基本上在冷水涡或冷暖水涡交汇处以及等温线较为密集的水域附近。 (4)主网衣网目尺寸由20mm增大到24mm,渔获最小叉长减小,由186mm变为162mm,体重相应的由20g变为14.3g,总体优势体长组有所增大,由2004年的220~280mm增加到2005年的300~320mm,未体现网目缩放效果。 首次放网时间位于18∶00~19∶00之间,当日的产量较高,与位于19∶00~20∶00、20∶00~21∶00、21∶00~22∶00、22∶00~23∶00四组内的日产有显著差异,而后四组间均无显著差异;放网时间(P=0.9211>0.05)和导鱼时间(P=0.8544>0.05)对网次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日平均产量随放网次数呈指数增长的关系,网次产量高或低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放网次数;月相为农历月底峨眉月附近时,产量较高,其它月相时,产量虽有高低,但无显著差异;由中间向前后与由后向前这两种诱集灯关闭方式对网次产量的影响差异存在显著性,前者产量较高。 (5)秋刀鱼舷提网主网衣网目最适选择范围为18.9~25.76mm,实际生产中“国际930”船主网衣采用网目尺寸为20mm,“沪渔910”船为24mm,今后生产中可适当增大,同时网线强度应足够大,根据各部分的作用合理选用缩结系数,避免作业时产生破网现象。从船型和鱼群栖息深度来看,今后网具的大尺度方面不会有较大变化,主要的改进应具体集中到网目尺寸及其受力、集鱼的优化配置、现场操作技术和渔捞机械等方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