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写与颠覆——《小团圆》与张爱玲前期作品的互文性研究
【6h】

重写与颠覆——《小团圆》与张爱玲前期作品的互文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第一章:《小团圆》与张爱玲前期作品内容的互文性

第二章:《小团圆》与张爱玲前期作品风格的互文性

第三章:张爱玲文本呈现互文性的原因

结 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 谢

展开▼

摘要

2009年台湾皇冠出版社重磅推出张爱玲遗作《小团圆》,随即引发了继2007年电影版《色 戒》后的又一轮“张爱玲热”。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掀起了又一轮新的研究高潮,《小团圆》出版仅一年多,研究已基本展开,零星的学术论文达数十篇,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文章及论著却尚未出现。阅读《小团圆》我们会发现它与张爱玲前期作品、胡兰成的情感自传《今生今世》、柯灵、龚之芳等有关张爱玲的短篇回忆录等几部/篇作品有一种显隐相间、虚实相生的互文关系,故本文试图以《小团圆》为个案,从内容、风格两方面入手,考证《小团圆》与张前期代表作品、《今生今世》、及其他相关传记、短篇回忆录之间的互文事实,并在这些文本之间的传续与变异中,洞悉这种历史的转变成为可能的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洞悉《小团圆》的出版在张学研究中的传记意义。
   这一切的完成得益于《小团圆》文本的自身特殊性质——自传体小说。传记,是最古老的史学和文学形式之一,在我国,传记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汉代就已出现纪传体史书,但我国近代以前的传记作品大都是年谱和集体传记、合传中的传略, 而专门记述个人事迹的标准传记少之又少,辛亥革命以后,随着西方传记文学作品的大量传人,标准传记形式逐渐被国内文化界所重视,名家、大家开始纷纷笔耕口述, 抚今追昔为自己立传,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过很大影响的女性作家——张爱玲,却从未自己写过真正意义上的自传,尽管其传记已不下70余部,但终其内容均来自“二手”资料,《小团圆》的出版势必打破这一局面,为张爱玲传记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但此书又为小说,“虚构性”又为小说的本质,所以此书论及内容虚实难定,更无法考证,顾此书内容只为考究价值,而不可尽信。
   本文论及的“张爱玲前期作品”,其时间界定标准:以文本描写内容的时间为准,即以其文本中描述事件的时代为准,而非作品成文的年代,例如,《对照记》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即与《小团圆》同时,但其内容大部分均为张爱玲家族及青少年时期的那些事儿,故在本论文中将其划定在张爱玲前期作品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