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环境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以巉口镇和李家堡镇为例
【6h】

环境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以巉口镇和李家堡镇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生态移民研究综述

1.1.1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

1.1.2关于生态移民的必要性

1.1.3关于生态移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1.4关于生态移民的模式

1.1.5关于生态移民中存在的问题

1.2生态移民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人口迁移理论

1.2.2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

1.2.3生态承载力理论

1.2.4人居环境评价理论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2.2研究区生态移民的基本情况

2.2.1生态移民异地搬迁的必要性

2.2.2巉口镇与李家堡镇移民情况

2.3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3.1研究内容

2.3.2技术路线

2.4研究的数据资料

2.5研究方法

2.5.1生态足迹模型

2.5.2人居环境评价模型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3.1研究区巉口镇和李家堡镇自然生态环境分析评价

3.1.1研究区2006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

3.1.2研究区2004-2006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对比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3.2研究区人居环境评价与分析

3.2.1构建的指标体系赋值

3.2.2权重的确定

3.2.3研究区人居环境得分计算

3.2.4迁入区移民前后生产生活变化情况的比较

3.3效益分析——生态移民的实施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3.4 小结

第四章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4.1生态移民是解决西北农村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最重要途径

4.2加强住宅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4.3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4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4.5兴办区域化精品产业,搞好精细加工,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

4.6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5.1.1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分析——移民搬迁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5.1.2人居环境评价的结果表明,搬迁移民后的生活水平提高

5.1.3效益分析——生态移民的实施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5.2 讨论

5.2.1关于研究深度的问题

5.2.2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

致 谢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人口迁移理论、生态足迹理论以及人居环境评价理论为基础,选取定西市安定区的小城建设重点镇峻口镇和李家堡镇为研究的地域背景和生态背景,研究生态移民异地搬迁后区域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居环境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分析--移民搬迁后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研究区2004年-2006年生态足迹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增加的幅度逐年变大。耕地和草地是总足迹的主要部分,为峻口镇和李家堡镇近年来人居消费的主要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其次为林地和化石能源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足迹最小,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需求在增加。而生态承载力虽有所增大但变化幅度较小,两个乡镇的生态承载力最主要来源于耕地,耕地为区域人口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生物生产量,其次为林地和建设用地;相比之下,草地和能源用地及水域的生态承载力十分脆弱,人均承载力几乎为0,从另一个角度上,这也客观的反映了研究区峻口镇和李家堡镇多年来农业结构的单一性和草地、水资源的脆弱性。但总体来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盈余,说明研究区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中。 (2)人居环境评价的结果表明,搬迁的移民生活水平提高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产业结构的优化、人居模式的调整等原因,两个乡镇的人居环境评价的结果分别为0.7067、0.7192,以定西市安定区人居环境平均水平为0来看,这两个乡镇人居环境高于定西市安定区的平均水平,说明农民的生产得到改善,生活有所水平提高。 (3)效益分析--生态移民的实施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首先,生态移民实施后,对于改善迁出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其次,生态移民使迁出区的农民摆脱严酷的生存环境,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最后,移民搬迁后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的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推进了二、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明显提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