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6h】

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论

结 论

附 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超声造影在肝癌非手术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 利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和新型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后病灶的强化情况,并与其他检查方法进行比较,以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grey-scale ultrasonography,CE-US)在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选择介入治疗的肝癌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48~76岁,平均55岁。原发性肝癌33例,转移性肝癌12例。45例肝癌中接受过经皮瘤内无水酒精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T)者10例,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者18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者4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者7例,TAE+RFA者4例,TAE+PMCT者2例。 首先采用常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肝脏,观察并记录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并作出造影前初步诊断。然后启动谐波造影监控模式,调节超声输出功率达低机械指数状态(mechanical index,MI<0.09)。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血池造影剂SonoVue,经肘前浅静脉团注,剂量为2.4ml/次。注射造影剂后立即启动内置计时装置,实时观察病灶灌注及回声强度的变化,并用数码录像机记录全部扫查过程。观察各时相病灶的强化特点,并与治疗前CE-US、治疗后CT、MRI、DSA图像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1)疗效显著的病灶治疗后其内血供明显减少或者消失。21例肝癌治疗前后CE-US表现比较,病灶强化方式有统计学差异 (x<'2>=15.06,P<0.05)。 (2) 对于增强CT结果明确的病灶,在显示治疗后病灶内血供方面,CE-US与增强CT无统计学差异(x<'2>=0.5,P>0.05)。另外,11.1%(4/36)的病灶增强CT不能确定病灶内有无强化。以治疗后随访结果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时,CE-U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而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2.9%(3/7)、93.1%(27/29)。 (3)TAE治疗4-6周后所做的CE-US与DSA比较,二者有统计学差异(x<'2>=5.14,P<0.05)。95.8%(23/24)的病灶DSA显示肿瘤内碘油沉积良好,4.2%(1/24)的病灶内碘油沉积欠佳;CE-US显示33.3%(8/24)的病灶有增强,66.7%(16/24)的病灶无增强。 (4) 治疗后CE-US与常规超声引导下活检结果一致,在评价疗效方面二者无差异。 (5) 治疗后7例肝癌CE-US与增强MRI比较,二者结果一致。 结论 作为一种新技术,CE-US在评价肝癌介入疗效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断面成像,CE-US可以实时显示病灶内血流灌注情况。介入治疗后,CE-US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内有无局部或整体强化,能准确评价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超声造影与随访结果一致性较好,其作用不亚于增强CT,与增强MRI结果一致,较DSA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超声造影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一致,能较好地评价介入治疗效果。在超声造影引导下进行治疗,将使治疗更准确。

著录项

  • 作者

    牛司华;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吉昌,徐卓东;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超声波诊断;
  • 关键词

    超声; 造影剂; 肝癌; 介入; 疗效;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