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氯诺昔康对开胸手术患者超前镇痛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制
【6h】

氯诺昔康对开胸手术患者超前镇痛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静脉注射氯诺昔康对开胸手术患者超前镇痛的可行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氯诺昔康在急性痛大鼠脊髓后角的超前镇痛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超前镇痛的研究前景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术后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超前镇痛是通过防止中枢敏感化的形成来降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异常痛觉(allodynia)。有效的超前镇痛是通过阻断多种伤害性信息的传入和抑制伤害性感受器的过度兴奋而实现的。虽然超前镇痛在缓解术后的急、慢性疼痛方面存在一些争论,但是目前的观点认为它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术后疼痛的治疗。氯诺昔康是一种新型的NSAIDs,在术后疼痛的治疗方面尚处于研究阶段。本研究拟观察切皮前和关胸时静脉注射氯诺昔康用于开胸手术患者超前镇痛的可行性,并结合动物实验探讨氯诺昔康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作用机制。 1、静脉注射氯诺昔康对开胸手术患者超前镇痛的可行性 目的:评价预先静脉注射氯诺昔康用于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开胸手术患者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30~60岁,体重50~65Kg,ASAI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D组(对照组):切皮前30min和关胸时分别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2ml;L组(氯诺昔康组): 切皮前30min和关胸时分别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2ml)。观察并记录术后4、8、18和24h时的疼痛评分和术后各时间段内镇痛药曲马多的使用率以及术后24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监测心率(HR)、血压(BP)、呼吸频率(RR)和血氧饱和度(S<,p>O<,2>)。 结果:术后4、8和18h时氯诺昔康组的疼痛评分比对照组降低(P<0.05),而24h时的疼痛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8和24h各时间段内镇痛药曲马多的使用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和术中静脉注射氯诺营康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有超前镇痛作用,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2、氯诺昔康在急性痛大鼠脊髓后角的超前镇痛机制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对急性痛大鼠的超前镇痛作用,探讨氯诺昔康在脊髓水平的镇痛机制。 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3个月龄,随机分为3组(n=6):A组不做手术,B组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射0.9%氯化钠0.1ml,C组切皮前30min静脉注射氯诺昔康0.2 mg(0.1ml)。按brennan法建立大鼠切口疼痛模型。分别于术后4、8、12和24h各时间点从每组中随机取6只大鼠迅速断头,取出L<,5>脊髓截断。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图象分析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损伤侧脊髓后角内还氧合酶2(cyclooxygenase,COX2)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单位1型(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 one,NMDAR1)的阳性表达,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损伤侧脊髓后角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含量。 结果:术后4、8、12和24 h时B组大鼠损伤侧脊髓后角内COX2和NMDAR-1的阳性表达比A组均升高(P<0.05),NO的含量也升高(P<0.05)。与B组比较,术后4、8、12和24 h时C组大鼠损伤侧脊髓后角内COX2、NMDARl的阳性表达和NO的含量均降低(P<0.05)。 结论:氯诺昔康对急性痛大鼠有超前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后角内COX2、NMDAR1的表达和NO的合成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